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3页 |
第一章 导论 | 第13-47页 |
一、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| 第13-19页 |
(一) 问题提出 | 第13-16页 |
(二) 研究意义 | 第16-19页 |
二、相关研究 | 第19-30页 |
(一) 西方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19-21页 |
(二) 港澳台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21-22页 |
(三) 中国大陆学者对于公民素质教育的相关研究 | 第22-30页 |
三、“公民素质教育”概念论析 | 第30-42页 |
(一) 民主、公民 | 第31-35页 |
(二) 公民素质、公民素质教育、高校公民素质教育 | 第35-37页 |
(三) 公民素质教育与相关概念辨析 | 第37-42页 |
四、本课题的研究思路、研究框架、研究方法、创新之处 | 第42-47页 |
(一) 研究思路 | 第42页 |
(二) 研究框架 | 第42-43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43-45页 |
(四) 创新之处 | 第45-47页 |
第二章 中外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47-71页 |
一、西方之镜:西方公民素质教育的合理资源 | 第47-56页 |
(一) 古希腊、古罗马时期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47-51页 |
(二) 近现代西方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51-54页 |
(三) 新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54-56页 |
二、本土之路:我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56-68页 |
(一) 近代中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57-61页 |
(二)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公民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| 第61-68页 |
三、共性与个性:我国高校公民素质教育的双重规定 | 第68-71页 |
第三章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现状概览 | 第71-105页 |
一、公民与国家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| 第71-84页 |
(一) 爱国 | 第72-77页 |
(二) 政治参与 | 第77-80页 |
(三) 规则 | 第80-82页 |
(四) 权利 | 第82-84页 |
二、公民与社会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| 第84-94页 |
(一) 独立自主 | 第85-87页 |
(二) 勤俭 | 第87-90页 |
(三) 自强 | 第90-91页 |
(四) 社会参与 | 第91-94页 |
三、公民与公民关系维度中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现状 | 第94-103页 |
(一) 友善 | 第95-97页 |
(二) 诚信 | 第97-99页 |
(三) 合作 | 第99-100页 |
(四) 宽容 | 第100-103页 |
四、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四章 影响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因素分析 | 第105-151页 |
一、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个体特征因素分析 | 第105-124页 |
(一) 性别因素分析 | 第105-110页 |
(二) 年级因素分析 | 第110-116页 |
(三) 专业因素分析 | 第116-121页 |
(四) 政治面貌因素分析 | 第121-124页 |
二、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学校环境因素分析 | 第124-138页 |
(一) 几项学校工作的因素分析 | 第125-127页 |
(二) 学校类型因素分析 | 第127-138页 |
三、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家庭环境因素分析 | 第138-146页 |
(一) 家庭所在地因素分析 | 第139-143页 |
(二) 家庭经济状况因素分析 | 第143-145页 |
(三) 家庭结构因素分析 | 第145-146页 |
四、影响大学生公民素质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 | 第146-151页 |
(一) 政治因素分析 | 第147-148页 |
(二) 经济因素分析 | 第148页 |
(三) 文化因素分析 | 第148-151页 |
第五章 当前我国高校加强公民素质教育的理性选择 | 第151-173页 |
一、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| 第151-155页 |
(一) 民主教育理念 | 第151-154页 |
(二) 实践教育理念 | 第154-155页 |
二、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 | 第155-160页 |
(一) 针对性原则 | 第155-157页 |
(二) 知识、意识、技能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57-158页 |
(三) 他养与自养相结合的原则 | 第158-160页 |
三、当前我国高校实施公民素质教育的策略选择 | 第160-173页 |
(一) 高度重视和认真实施公民素质教育,促进德育的现代转型 | 第160-162页 |
(二) 加强民族精神培育,铸造大学生公民的“民族魂” | 第162-164页 |
(三) 加强法制教育,营造校园法制环境 | 第164-167页 |
(四) 构建大学生有效参与机制,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公民素质 | 第167-169页 |
(五) 搭建学校、社会、家庭相互联系的立体通道 | 第169-173页 |
附录: 大学生公民素质调查问卷 | 第173-1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9-184页 |
后记 | 第1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