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东盟方式”在亚太地区的扩展--以东盟地区论坛为个案
内容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10页 |
导论 | 第10-14页 |
(一)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| 第10-12页 |
(二) 研究现状与研究创新 | 第12-13页 |
1、问题研究现状 | 第12页 |
2、创新之处 | 第12-13页 |
(三) 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一、“东盟方式” | 第14-23页 |
(一) “东盟方式”的内涵 | 第14-16页 |
(二) “东盟方式”的主要特征 | 第16-20页 |
1、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| 第16-17页 |
2、协商一致原则 | 第17-18页 |
3、强调非正式组织和机制的地区合作 | 第18-19页 |
4、重视“第二轨道”的对话和协商机制 | 第19-20页 |
(三) “东盟方式”的形成原因 | 第20-23页 |
1、东盟成员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国内政治因素 | 第20-21页 |
2、东盟成员国间存在巨大的差异 | 第21-22页 |
3、东盟成员国经济对外开放性较大 | 第22-23页 |
二、“东盟方式”在东盟地区论坛中的体现 | 第23-31页 |
(一) 不干涉他国内政原则在ARF中的体现 | 第24-25页 |
(二) 广泛磋商和协商一致原则在ARF中的体现 | 第25-27页 |
(三) 非正式的组织和机制在ARF中的体现 | 第27-28页 |
(四) “第二轨道”会议在ARF中的作用 | 第28-31页 |
三、“东盟方式”得以向东盟地区论坛扩展的原因分析 | 第31-41页 |
(一) ARF的成员国安全战略具有多样性特点 | 第31-34页 |
1、ARF中主要力量的亚太战略和参与ARF的意图 | 第32-33页 |
2、“东盟方式”:一个能够被广泛接受的选择 | 第33-34页 |
(二) ARF不具备建立正式机制的客观条件 | 第34-37页 |
1、能够得到亚太国家普遍认可的霸权国的缺失 | 第34-35页 |
2、ARF成员国数量过多、差异较大 | 第35-36页 |
3、ARF采用非正式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| 第36-37页 |
(三) ARF的成员国之间缺乏集体认同 | 第37-41页 |
1、地区主义和集体认同 | 第37-38页 |
2、缺乏集体认同的亚太地区主义和“东盟方式” | 第38-41页 |
四、对以“东盟方式”为指导的东盟地区论坛的评价 | 第41-47页 |
(一) ARF取得的成果 | 第41-43页 |
(二) ARF存在的局限性 | 第43-45页 |
(三) 综合评价 | 第45-47页 |
结束语 | 第47-4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9-54页 |
后记 | 第5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