蜀南观音场气田茅口组气藏开发潜力研究
| 摘要 | 第1-6页 |
| Abstract | 第6-10页 |
| 第1章 引言 | 第10-15页 |
| ·任务来源及意义 | 第10页 |
| 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2页 |
| ·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| 第12-13页 |
| ·主要工作量 | 第13-14页 |
| ·论文主要成果 | 第14-15页 |
|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5-19页 |
| ·研究区概况 | 第15-16页 |
| ·开采特点 | 第16-17页 |
| ·开发历程 | 第17-19页 |
| 第3章 茅口组气藏开发地质特征 | 第19-24页 |
| ·构造、断层特征 | 第19页 |
| ·储层特征 | 第19页 |
| ·流体性质 | 第19-22页 |
| ·天然气性质 | 第19-20页 |
| ·地层水性质 | 第20-22页 |
| ·温压系统 | 第22页 |
| ·地层温度 | 第22页 |
| ·地层压力 | 第22页 |
| ·驱动类型 | 第22-24页 |
| 第4章 茅口组气藏开发动态特征 | 第24-28页 |
| ·茅口组气藏开发历程 | 第24-25页 |
| ·气水产出特征分类 | 第25-26页 |
| ·气水比增大型 | 第25页 |
| ·水气比稳定型 | 第25-26页 |
| ·水气比减小型 | 第26页 |
| ·气水关系概念模型 | 第26-28页 |
| 第5章 典型缝洞系统剖析 | 第28-52页 |
| ·音6 井缝洞系统 | 第28-47页 |
| ·生产概况 | 第30-32页 |
| ·产层段识别 | 第32-38页 |
| ·单井动态特征 | 第38-45页 |
| ·缝洞系统气水关系 | 第45-47页 |
| ·音29 井缝洞系统 | 第47-49页 |
| ·生产概况 | 第47页 |
| ·产层段识别 | 第47-48页 |
| ·单井动态特征 | 第48-49页 |
| ·音32 井缝洞系统 | 第49-52页 |
| ·生产概况 | 第50页 |
| ·产层段识别 | 第50页 |
| ·单井动态特征 | 第50-52页 |
| 第6章 剩余储量分布及复产措施 | 第52-66页 |
| ·剩余储量分布及分析 | 第52-57页 |
| ·开采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57-58页 |
| ·音6 井缝洞系统复产措施 | 第58-63页 |
| ·方案初稿 | 第58-59页 |
| ·方案优选 | 第59-60页 |
| ·复产措施 | 第60-62页 |
| ·采气速度及采收率计算 | 第62-63页 |
| ·音29 井缝洞系统复产措施 | 第63-64页 |
| ·音32 井缝洞系统复产措施 | 第64-66页 |
| 结论 | 第66-67页 |
| 致谢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