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北某水库微囊藻毒素时空分布及其与营养因子之间的关系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缩略语 | 第9-10页 |
1 引言 | 第10-20页 |
·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0-19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| 第10-13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结构 | 第13-14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性质及其降解 | 第14-15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危害 | 第15-16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分离检测方法 | 第16-18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去除 | 第18-19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19-20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0页 |
2 水库概况、实验材料方法 | 第20-26页 |
·水库概况 | 第20-22页 |
·水库介绍 | 第20-21页 |
·水库富营养化发展及现状 | 第21-22页 |
·实验材料和方法 | 第22-26页 |
·水库中采样点的布设及采样 | 第22-23页 |
·水样的分析测定 | 第23-26页 |
3 结果 | 第26-34页 |
·水库水体中N、P营养盐指标变化 | 第26-28页 |
·水库水体TN含量变化 | 第27页 |
·水库水体TP含量变化 | 第27页 |
·水库水体中NH_4-N含量变化 | 第27页 |
·水库水体中NO_3-N含量变化 | 第27-28页 |
·水库水体中PO_4-P含量变化 | 第28页 |
·水库水体中TN/TP变化 | 第28页 |
·水库中理化指标、有机指标及其它常规指标变化 | 第28-30页 |
·水库WT变化 | 第29页 |
·水库水体的SD变化 | 第29页 |
·水库水体的pH变化 | 第29页 |
·水库水体的SS变化 | 第29页 |
·水库水体的DO变化 | 第29页 |
·水库水体的COD_(Mn)变化 | 第29-30页 |
·生物指标分析结果 | 第30-32页 |
·浮游藻类计数结果 | 第30-31页 |
·水库水体中藻类的鉴定结果 | 第31-32页 |
·水库水体中Ch1a的含量变化 | 第32页 |
·MC(RR,YR,LR)分析结果 | 第32-34页 |
·EMC(LR,YR,LR)的分析结果 | 第32-33页 |
·IMC(RR,YR,LR)的分析结果 | 第33-34页 |
4 分析与讨论 | 第34-70页 |
·MC(RR,YR,LR)分析方法的优化 | 第34-41页 |
·色谱条件的优化 | 第34-37页 |
·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| 第37-41页 |
·MC(RR,YR,LR)的线性范围 | 第41页 |
·标准样品图谱和实际样品图谱 | 第41页 |
·水库的富营养化的综合评价 | 第41-48页 |
·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| 第42-45页 |
·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的选择 | 第45-46页 |
·水库富营养化评价(营养状态指数法) | 第46-48页 |
·水库富营养化影响因子的分析 | 第48-54页 |
·Ch1a与环境因子之间关系 | 第48-49页 |
·WT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DO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悬浮物质(SS)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pH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透明度(SD)对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N、P等营养盐对水库富营养化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叶绿素a与环境因子的岭回归分析 | 第51-54页 |
·微囊藻毒素的时空分布 | 第54-60页 |
·水库水体中MC-RR的时空分布 | 第55-57页 |
·水库水体中MC-YR的时空分布 | 第57-58页 |
·水库水体中MC-LR的时空分布 | 第58-59页 |
·水库水体中三种微囊藻毒素的比较 | 第59-60页 |
·MC与Ch1a,ACD和营养盐之间关系 | 第60-70页 |
·MC的产生 | 第60页 |
·MC与Ch1a和ACD的关系 | 第60-61页 |
·MC(RR,YR,LR)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 | 第61-70页 |
5 小结与展望 | 第7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0-80页 |
致谢 | 第80-81页 |
附表 | 第8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