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自动变速器分类及特点 | 第8-9页 |
·机械式自动变速器(AMT)特点与发展状况 | 第9-11页 |
·AMT 的分类及特点 | 第9-10页 |
·AMT 的发展概况 | 第10-11页 |
·国内AMT 的发展与现状 | 第11页 |
·AMT 基本原理与系统组成 | 第11-13页 |
·AMT 基本原理 | 第11-12页 |
·AMT 系统组成 | 第12-13页 |
·AMT 主要性能问题和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·AMT 主要性能问题 | 第13页 |
·AMT 的发展趋势 | 第13-14页 |
·混合动力AMT | 第14页 |
·课题研究意义 | 第14-15页 |
·课题来源 | 第15页 |
·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5-16页 |
第二章 AMT 直流电机H 桥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案制定 | 第16-27页 |
·驱动电路的选取 | 第17页 |
·电动机的选择及电机模型 | 第17-19页 |
·直流电机的选择 | 第17页 |
·直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| 第17-19页 |
·PWM 调速系统 | 第19-22页 |
·直流PWM 调速系统原理 | 第19-21页 |
·H 桥受限单极性驱动可逆PWM 系统控制原理 | 第21页 |
·直流电机H 桥电路在AMT 电动机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·H 桥驱动电路的确定 | 第22-23页 |
·功率场效应管MOSFET 特性 | 第23-2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5-27页 |
第三章 AMT 直流电机H 桥驱动电路设计 | 第27-41页 |
·AMT ECU 系统结构 | 第27-28页 |
·分立元件H 桥驱动电路设计 | 第28-36页 |
·高侧高压生成设计 | 第28-33页 |
·高侧栅极驱动电路设计 | 第33页 |
·逻辑控制电路设计 | 第33-34页 |
·低侧栅极驱动电路 | 第34-35页 |
·隔离电路选型 | 第35页 |
·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| 第35-36页 |
·试验结果 | 第36页 |
·基于MC33035 的H 桥驱动电路设计 | 第36-39页 |
·基于MC33883 的H 桥电路 | 第39-40页 |
·三种驱动电路对比 | 第40页 |
·其他驱动电路 | 第40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四章 离合器起步模糊控制的研究 | 第41-55页 |
·离合器接合过程及评价指标 | 第41-43页 |
·离合器结合过程评价指标 | 第41页 |
·离合器结合过程 | 第41-43页 |
·离合器接合控制方法 | 第43-47页 |
·模糊逻辑控制的特点及缺陷 | 第43-44页 |
·PID 控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| 第44-46页 |
·Fuzzy-PID 复合控制基本思想 | 第46-47页 |
·离合器接合过程的FUZZY-PID 复合控制 | 第47-54页 |
·离合器控制参数的选取 | 第47页 |
·大转速偏差范围的模糊控制 | 第47-52页 |
·小误差下的PID 控制 | 第52-54页 |
·试验结果 | 第5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4-55页 |
第五章 AMT 系统换挡策略 | 第55-66页 |
·动力性换挡规律 | 第55-59页 |
·单参数换挡规律 | 第55-56页 |
·两参数稳态换挡规律 | 第56-57页 |
·动态三参数换挡规律 | 第57-59页 |
·经济性换挡规律 | 第59-60页 |
·换挡机构执行策略 | 第60-64页 |
·试验结果 | 第64-65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5-66页 |
第六章 AMT 电控系统故障诊断及综合控制 | 第66-70页 |
·AMT 电控系统故障诊断 | 第66-67页 |
·无故障换档执行过程 | 第66页 |
·选换挡电控系统故障消除策略 | 第66-67页 |
·AMT 硬件系统故障及消除策略 | 第67-68页 |
·AMT 不换挡故障 | 第67-68页 |
·AMT 脱挡故障诊断 | 第68页 |
·手-自一体 | 第68页 |
·EQ6110HEV 混合动力AMT 系统综合控制 | 第6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70-72页 |
·全文总结 | 第70页 |
·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致谢 | 第7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