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图表目录 | 第10-13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3-50页 |
| ·有机紫外光探测器的发展历程及优势 | 第13-26页 |
| ·有机紫外探测器的研究意义和发展历程 | 第16-20页 |
| ·有机光伏二极管的发展 | 第20-25页 |
| ·稀土配合物光电器件的研究现状 | 第25-26页 |
| ·有机光探测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6-30页 |
| ·无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| 第27页 |
| ·有机光伏二极管的工作原理 | 第27-30页 |
| ·有机光探测器的性能参数及表征 | 第30-32页 |
| ·主要性能参数 | 第30-31页 |
| ·表征方法 | 第31页 |
| ·用于评估光探测器的主要参数 | 第31-32页 |
| ·有机光电材料 | 第32-40页 |
| ·有机光电材料的特点 | 第32-33页 |
| ·聚合物光电材料 | 第33-36页 |
| ·有机小分子光电材料 | 第36-39页 |
| ·电极材料 | 第39-40页 |
| ·有机光电转换器件结构 | 第40-42页 |
| ·单层器件 | 第40-41页 |
| ·双层异质结构器件 | 第41-42页 |
| ·有机光探测器的发展前景 | 第42-4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43-50页 |
| 第二章 以铜酞菁配合物(CUPC)为电子受体的紫外光敏感的探测器件 | 第50-59页 |
| ·引言 | 第50-5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51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51-56页 |
| ·吸收光谱与光电流响应 | 第51-52页 |
| ·有机层厚度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| ·器件性能和不同给体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·不同照射强度紫外光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55-56页 |
| 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7-59页 |
| 第三章 基于激基复合物形成的双功能的高效率有机紫外探测器件 | 第59-70页 |
| ·前言 | 第59页 |
| ·激基复合物的形成过程与光生激子分离 | 第59-6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60-61页 |
| ·紫外探测器的性能参数 | 第61-64页 |
| ·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质 | 第64-66页 |
| ·器件结构改变对器件性能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| ·CuPc薄层的加入 | 第66页 |
| ·m-MTDATA:BCP混合薄层的加入 | 第66-67页 |
| ·激基复合物的形成与器件光伏性能的联系 | 第67页 |
| ·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8-70页 |
| 第四章 以SC(DBM)_3BATH为电子受体的高效率的有机紫外探测器件 | 第70-79页 |
| ·前言 | 第70-71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71-72页 |
| ·紫外探测器件的特征参数 | 第72-73页 |
| ·器件的电致发光特性 | 第73-75页 |
| ·SC(DBM)_3BATH的能级和器件的能级结构 | 第75-77页 |
| ·小结 | 第7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7-79页 |
| 第五章 以喹啉-镧系金属配合物为电子受体的有机可见盲区紫外探测器件 | 第79-88页 |
| ·前言 | 第79-80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80页 |
| ·结果与讨论 | 第80-86页 |
| ·小结 | 第86-87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87-88页 |
| 结论 | 第88-90页 |
|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期间发表文章目录 | 第90-91页 |
| 作者简介 | 第91-92页 |
| 致谢 | 第92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