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 绪论 | 第1-13页 |
·课题的提出 | 第8-9页 |
·我国村落发展现状 | 第8页 |
·村落在自身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有机的生长模式 | 第8页 |
·近几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村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| 第8页 |
·某些强制性外力因素的介入使村落发展失去了自身特点 | 第8-9页 |
·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| 第9-10页 |
·研究的目的 | 第9页 |
·研究的意义 | 第9-10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1页 |
·课题研究的内容、方法及框架 | 第11-13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11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研究框架 | 第12-13页 |
2 课题研究对象的确定及其概况 | 第13-28页 |
·课题研究对象的选择 | 第13-21页 |
·选择的过程 | 第13-20页 |
·选择依据的原则 | 第20-21页 |
·选择的最终结果——陕西蒲城县山西村 | 第21页 |
·山西村的自然地理条件 | 第21-23页 |
·山西村的历史文化背景 | 第23-28页 |
·人文背景 | 第23-24页 |
·村落选址 | 第24-25页 |
·城墙 | 第25-26页 |
·祠堂及道观 | 第26-27页 |
·泰陵 | 第27-28页 |
3 山西村村落总体布局及道路演变分析 | 第28-41页 |
·各时期村落布局、道路系统及公建分布调研分析 | 第28-39页 |
·第一时期(1949年以前)村落总体形态 | 第28-30页 |
·第二时期(1950-1969年)村落总体形态 | 第30-33页 |
·第三时期(1970-1979年)村落总体形态 | 第33-35页 |
·第四时期(1980-1999年)村落总体形态 | 第35-37页 |
·第五时期(2000年以后)村落总体形态 | 第37-39页 |
·小结 | 第39-41页 |
·村落发展中的启示 | 第39页 |
·村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| 第39-41页 |
4 山西村院落格局演变模式研究 | 第41-92页 |
·各时期院落形态调研分析 | 第41-89页 |
·第一时期(1949年以前)院落形态 | 第41-52页 |
·第二时期(1950-1979年)院落形态 | 第52-65页 |
·第三时期(1980-1999年)院落形态 | 第65-81页 |
·第四时期(2000年以后)院落形态 | 第81-89页 |
·小结 | 第89-92页 |
·院落演变中的启示 | 第89-90页 |
·院落演变中的存在的问题 | 第90-92页 |
5 山西村建筑单体形式演变分析 | 第92-116页 |
·山西村建筑单体形式概述 | 第92页 |
·各类型建筑单体形式演变分析 | 第92-113页 |
·门房的演变 | 第92-98页 |
·厅房的演变 | 第98-108页 |
·厦房的演变 | 第108-111页 |
·居住用房的演变 | 第111-113页 |
·灶房的演变 | 第113页 |
·厕所的演变 | 第113页 |
·小结 | 第113-116页 |
·建筑单体形式演变中的启示 | 第114-115页 |
·建筑单体形式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15-116页 |
6 山西村演变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现象 | 第116-124页 |
·再生同化现象 | 第116-117页 |
·变异同化现象 | 第117页 |
·相互同化现象 | 第117-119页 |
·遗传同化现象 | 第119-120页 |
·认知同化现象 | 第120-121页 |
·原型同化现象 | 第121-124页 |
7 结论 | 第124-126页 |
·山西村发展演变中的启示 | 第124页 |
·山西村发展演变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24-126页 |
致谢 | 第126-12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7-129页 |
图表附录 | 第129-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