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8页 |
ABSTRACT | 第8-10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0-22页 |
·植物的性别类型 | 第11页 |
·植物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 | 第11页 |
·甜瓜花器性别的遗传规律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·形态、生化及分子标记技术及在植物性别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2-18页 |
·形态及解剖标记 | 第12-13页 |
·蛋白质标记 | 第13页 |
·DNA 分子标记技术 | 第13-17页 |
·RFLP 的标记 | 第15页 |
·RAPD 标记 | 第15页 |
·SCAR 标记 | 第15页 |
·SSR 和ISSR 标记 | 第15-17页 |
·AFLP 标记 | 第17页 |
·CAPS 技术 | 第17页 |
·各种标记方法在植物性别研究中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·分子标记技术在甜瓜中的应用 | 第18-21页 |
·在种质资源及亲缘关系鉴定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·在基因标记方面的应用 | 第19页 |
·甜瓜的遗传图谱构建 | 第19-20页 |
·甜瓜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1-22页 |
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| 第22-29页 |
·实验材料和试剂 | 第22-23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22页 |
·实验试剂 | 第22-23页 |
·DNA 提取试剂 | 第22页 |
·PCR 相关试剂 | 第22页 |
·特异片断回收克隆测序使用试剂 | 第22-23页 |
·实验仪器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9页 |
·单性花系选育及其遗传规律研究 | 第23页 |
·单性花系选育 | 第23页 |
·杂交组合配制 | 第23页 |
·单性花系植物学性状及结实花性别分化调查 | 第23页 |
·DNA 提取 | 第23-24页 |
·DNA 提取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DNA 浓度及纯度检测 | 第24页 |
·RAPD 体系优化 | 第24-26页 |
·反应体系优化 | 第24-25页 |
·反应程序优化 | 第25-26页 |
·电泳检测扩增产物 | 第26页 |
·甜瓜单性花性状的RAPD 标记研究 | 第26页 |
·基因池的构建 | 第26页 |
·RAPD-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| 第26页 |
·RAPD 分析 | 第26页 |
·遗传距离的计算 | 第26页 |
·SCAR 标记的转化 | 第26-29页 |
·差异片断的回收及检测 | 第27页 |
·差异片断克隆 | 第27页 |
·SCAR 引物的设计 | 第27-28页 |
·SCAR 标记的验证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29-40页 |
·单性花系的植物学特征与遗传特性 | 第29-30页 |
·单性花系的植物学特征 | 第29页 |
·植株生长 | 第29页 |
·单性花系的遗传特性 | 第29-30页 |
·甜瓜基因组DNA 提取 | 第30-31页 |
·RAPD 反应体系优化 | 第31-33页 |
·反应体系各组分优化 | 第31页 |
·反应程序优化 | 第31-33页 |
·RAPD 标记结果 | 第33-38页 |
·建立基因池 | 第33页 |
·RAPD 标记筛选 | 第33-37页 |
·遗传距离的计算 | 第37-38页 |
·S128.1180 标记分析 | 第37页 |
·S493.930 标记分析 | 第37-38页 |
·SCAR 标记转化 | 第38-40页 |
·差异片断的回收、克隆、转化 | 第38页 |
·克隆片段的序列测定 | 第38-39页 |
·特异性引物设计 | 第39页 |
·特异性引物对标记S128.1180 的检测 | 第39-40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40-46页 |
·单性花系遗传规律研究及植物学性状调查 | 第40页 |
·单性花系遗传规律研究 | 第40页 |
·单性花系及其后代植物学性状调查 | 第40页 |
·DNA 提取 | 第40-41页 |
·RAPD 扩增的反应体系与反应程序的影响 | 第41-43页 |
·模板浓度对RAPD 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引物浓度对RAPD 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Taq 聚合酶对RAPD 的影响 | 第42页 |
·Mg~(2+)对RAPD 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·dNTPs 对RAPD 的影响 | 第43页 |
·反应程序优化 | 第43页 |
·与甜瓜单性花连锁的分子标记研究 | 第43-45页 |
·标记方法 | 第43-44页 |
·关于S128.1180 和S493.930 标记 | 第44-45页 |
·将RAPD 标记转化为SCAR 标记的必要性 | 第45页 |
·SCAR 标记转化出现问题分析 | 第45-46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3页 |
附录 | 第53-57页 |
致谢 | 第57-58页 |
作者简介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