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1-8页 |
中文摘要 | 第8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3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3-30页 |
§1.1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和危害状况研究 | 第14-19页 |
§1.1.1. 松材线虫病的发现、分布和危害状况 | 第14-15页 |
§1.1.2. 松褐天牛及其所引发松材线虫病的分布和危害 | 第15-16页 |
§1.1.3. 松褐天牛的生活史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16-19页 |
§1.2 松褐天牛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| 第19-24页 |
§1.2.1 松褐天牛化学防治的研究进展 | 第20页 |
§1.2.2 松褐天牛天敌利用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§1.2.3 松褐天牛化学驱避剂的研究进展 | 第23页 |
§1.2.4 松褐天牛其它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4页 |
§1.3 松褐天牛信息引诱剂的研究进展 | 第24-29页 |
§1.3.1 松褐天牛信息引诱剂的开发应用 | 第24-25页 |
§1.3.2 M-99型引诱剂诱捕防治松褐天牛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8页 |
§1.3.3 诱捕防治松褐天牛的生产应用及其研究进展概况 | 第28-29页 |
§1.4 拟解决的问题 | 第29-30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§2.1 实验设备与材料 | 第30-33页 |
§2.1.1 野外试验地点地形地貌概况 | 第30页 |
§2.1.2 试验药剂及试验材料设备 | 第30页 |
§2.1.3 试验目的与方法 | 第30-33页 |
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| 第33-45页 |
§3.1 诱捕器设置方位的诱捕效果比较及林间天牛种群密度的推算 | 第33-35页 |
§3.1.1 不同方位放飞回收结果 | 第33页 |
§3.1.2 回收率及林间天牛密度的计算 | 第33-34页 |
§3.1.3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4-35页 |
§3.2 诱捕器放置位置对诱捕松褐天牛效果的影响 | 第35-38页 |
§3.2.1 试验设置及数据处理 | 第35页 |
§3.2.2 山顶、山腰和山脚诱捕效果比较 | 第35-38页 |
§3.3 林缘外围不同引诱距离的引诱效果比较 | 第38页 |
§3.4 不同诱捕器设置高度诱捕效果比较 | 第38-40页 |
§3.4.1 实验设置及实验数据记载及分析 | 第38-40页 |
§3.5 环境条件对引诱剂的释放及诱捕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§3.5.1 不同温度条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§3.5.2 其它环境条件对诱捕效果的影响 | 第41页 |
§3.6 引诱剂随时间推移引诱效果的变化及不同剂量对引诱效果的影响 | 第41-45页 |
§3.6.1 引诱剂随时间推移引诱效果的变化 | 第41-43页 |
§3.6.2 不同剂量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效果的比较 | 第43-45页 |
第四章 松揭天牛及其引发的松材线虫病综合治理办法 | 第45-49页 |
§4.1 加强对松材线虫病预防和除治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| 第45页 |
§4.2 各级森保部分要严格病疫区管理制度,使除治工作及时有效完成 | 第45-46页 |
§4.3 依据“预防为主,科学防控,依法治理,促进健康”方针,做好预防工作 | 第46-47页 |
§4.4 不断增加政府资金投入,提高防治成效 | 第47页 |
§4.5 组织领导要明确,防治责任到人 | 第47-48页 |
§4.6 加强疫情的监控、调查 | 第48-49页 |
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49-52页 |
§5.1 结论 | 第49-50页 |
§5.1.1 诱捕方位及林间天牛种群密度 | 第49页 |
§5.1.2 不同诱捕器放置位置诱捕松褐天牛的效果比较 | 第49页 |
§5.1.3 不同诱捕器设置高度诱捕效果比较 | 第49-50页 |
§5.1.4 环境条件对引诱松褐天牛的影响 | 第50页 |
§5.1.5 引诱剂随时间推移引诱效果的变化 | 第50页 |
§5.1.6 不同剂量引诱剂引诱松褐天牛效果比较 | 第50页 |
§5.2 讨论 | 第50-52页 |
§5.2.1 应用引诱剂防治松褐天牛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0-51页 |
§5.2.2 林间悬挂诱捕器防治松褐天牛中存在的问题 | 第51-5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2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