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市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0页 |
| 第1章 绪论 | 第10-17页 |
| ·选题的意义 | 第10-11页 |
| ·国内外现状 | 第11-13页 |
| ·国内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外城市大气环境容量和总量控制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| ·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、技术路线 | 第13-17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3-15页 |
| ·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15-17页 |
| 第2章 攀枝花市的环境概况 | 第17-22页 |
| ·自然环境概况 | 第17-18页 |
| ·地理位置 | 第17页 |
| ·气候 | 第17页 |
| ·河流水文 | 第17-18页 |
| ·植被 | 第18页 |
| ·自然资源 | 第18页 |
| ·小结 | 第18页 |
| ·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| 第18-20页 |
| ·社会 | 第18-19页 |
| ·经济 | 第19-20页 |
| ·居住环境 | 第20页 |
| ·交通 | 第20页 |
| ·城市能源结构 | 第20-22页 |
| 第3章 大气环境规划目标与指标 | 第22-24页 |
| ·规划目标 | 第22页 |
| ·规划范围 | 第22页 |
| ·规划时段 | 第22页 |
| ·规划指标 | 第22-23页 |
| ·确定空气环境污染因子 | 第23-24页 |
| 第4章 污染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| 第24-34页 |
| ·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 | 第24页 |
| ·大气污染源分析 | 第24-34页 |
| ·点源 | 第25-30页 |
| ·面源 | 第30-31页 |
| ·线源 | 第31-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5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| 第34-48页 |
| ·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评价标准 | 第34页 |
| ·评价方法 | 第34-35页 |
| ·空气环境现状 | 第35-43页 |
| ·监测点位布设情况 | 第35页 |
| ·监测项目及频次 | 第35-36页 |
| ·监测结果 | 第36-43页 |
| ·环境空气质量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3-46页 |
| ·SO_2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3-44页 |
| ·NO_2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4页 |
| ·TSP及 PM_(10)的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| 第44-46页 |
| ·汽车尾气监测结果 | 第46-48页 |
| 第6章 污染气象现状及分析 | 第48-52页 |
| ·攀枝花地区污染气象现状 | 第48-52页 |
| ·污染气象的基本特征 | 第48-50页 |
| ·污染气象分析 | 第50-52页 |
| 第7章 大气环境容量 | 第52-59页 |
| ·大气扩散模型选取 | 第52-53页 |
| ·山谷模式的数学表达式 | 第52-53页 |
| ·大气扩散参数的确定 | 第53-57页 |
| ·能耗量增长预测及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| 第57-58页 |
| ·攀枝花市的大气环境容量 | 第58-59页 |
| 第8章 大气环境总量控制研究 | 第59-73页 |
| ·大气环境功能分区 | 第59-60页 |
| ·大气环境规划指标与目标 | 第60-61页 |
| ·大气环境规划目标 | 第60-61页 |
| ·大气环境规划指标 | 第61页 |
| ·总量控制研究指标 | 第61页 |
| ·主要大气污染物削减量 | 第61-68页 |
| ·主要大气污染物削减量计算方法 | 第61-62页 |
| ·计算结果 | 第62-68页 |
| ·各污染源分年度削减计划 | 第68-73页 |
| 第9章 空气污染物综合整治 | 第73-85页 |
| ·空气污染物综合整治基本思想 | 第73页 |
| ·空气污染物综合整治措施 | 第73-82页 |
| ·颗粒物污染控制措施 | 第75-79页 |
| ·削减SO_2排放的措施 | 第79-80页 |
| ·NO_2污染控制措施 | 第80-81页 |
| ·餐饮业油烟污染控制措施 | 第81-82页 |
| ·城区周围污染源治理 | 第82页 |
| ·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建设领域 | 第82-83页 |
| ·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和监理能力建设 | 第82页 |
| ·重点工程项目 | 第82-83页 |
| ·大气环境达标规划的可达性分析 | 第83-85页 |
| 第10章 空气污染控制措施的保障条件 | 第85-87页 |
| ·制定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政策 | 第85页 |
| ·建立和完善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法规 | 第85页 |
| ·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 | 第85页 |
| ·将环境保护纳入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 | 第85-86页 |
| ·建立三个机制 | 第86页 |
| ·加大环保投入,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 | 第86-87页 |
| 结论 | 第87-89页 |
| 致谢 | 第89-90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0-9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