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硫柴油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
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ABSTRACT | 第4-7页 |
| 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7-25页 |
| ·柴油脱硫的意义 | 第7-9页 |
| ·柴油中硫的危害 | 第7页 |
| ·柴油中的硫化物 | 第7-8页 |
| ·国内外柴油的含硫标准 | 第8-9页 |
| ·柴油脱硫方法 | 第9-14页 |
| ·柴油加氢脱硫 | 第9-10页 |
| ·柴油非加氢脱硫 | 第10-14页 |
| ·吸附剂的分类 | 第14-21页 |
| ·活性炭 | 第15-17页 |
| ·分子筛 | 第17-19页 |
| ·硅胶 | 第19-20页 |
| ·活性氧化铝 | 第20-21页 |
| ·粘土矿 | 第21页 |
| ·吸附脱硫常用吸附剂 | 第21-22页 |
| ·吸附方法和吸附剂的再生 | 第22-23页 |
| ·柴油中硫含量的分析方法 | 第23-25页 |
| ·燃灯法 | 第23-24页 |
| ·微库仑法 | 第24-25页 |
| 第二章 含硫量的检测方法 | 第25-30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25页 |
| ·主要实验仪器 | 第25页 |
| ·溶液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| ·有机硫标准溶液的配制 | 第25页 |
| ·缓冲溶液的配制 | 第25-26页 |
| ·含硫量的检测原理 | 第26页 |
| ·实验方法 | 第26-27页 |
| ·检测方法的确定 | 第27-29页 |
| ·温度与氧压对硫回收率的影响 | 第27页 |
| ·空气流量对含硫量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| ·电解液对含硫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标准曲线的绘制 | 第29-30页 |
| 第三章 实验部分 | 第30-37页 |
| ·实验材料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试剂 | 第30页 |
| ·实验原料 | 第30-31页 |
| ·实验仪器 | 第31页 |
| ·吸附剂的制备 | 第31-33页 |
| ·吸附剂的表征 | 第33-34页 |
| ·BET表征 | 第33页 |
| ·原子吸收 | 第33-34页 |
| ·色谱分析 | 第34页 |
| ·TEM表征 | 第34页 |
| ·红外光谱 | 第34页 |
| ·总硫分析 | 第34页 |
| ·吸附曲线的测定 | 第34-35页 |
| ·饱和吸附量的计算 | 第35-36页 |
| ·吸附试验 | 第36页 |
| ·吸附装置 | 第36页 |
| ·吸附实验 | 第36页 |
| ·吸附剂的再生 | 第36-37页 |
|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7-52页 |
| ·CuMCM41 吸附剂的物理性质 | 第37-41页 |
| ·BET表征 | 第37-38页 |
| ·原子吸收表征 | 第38页 |
| ·FT-IR表征 | 第38-39页 |
| ·TEM和EDX表征 | 第39-41页 |
| ·CuMCM41 吸附剂的脱硫性能评价 | 第41-43页 |
| ·吸附剂脱硫量的评价 | 第41-42页 |
| ·吸附剂脱硫选择性的评价 | 第42-43页 |
| ·吸附剂的再生 | 第43-44页 |
| ·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因素 | 第44-52页 |
| ·吸附剂载体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金属离子对吸附性能的影响 | 第45-50页 |
| ·提高金属离子含量的方法 | 第50-51页 |
| ·预处理对脱硫效果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| 第五章 总结 | 第52-5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3-57页 |
|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| 第57-58页 |
| 致谢 | 第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