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9页 |
| ·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及其发展 | 第12-17页 |
| ·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含义 | 第12-13页 |
| ·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的意义 | 第13页 |
| ·国内外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发展概况 | 第13-17页 |
| ·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·小结 | 第18-19页 |
| 第二章 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系统的评价研究基础 | 第19-36页 |
| ·振动的理论基础 | 第19-24页 |
| ·机械振动 | 第19页 |
| ·机械振动的分类 | 第19-20页 |
| ·振动系统的模型及运动微分方程 | 第20-24页 |
| ·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之整车振动模型 | 第24-31页 |
| ·模型的简化 | 第24-26页 |
| ·模型动力学方程建立 | 第26-27页 |
| ·影响汽车舒适性振动的因素 | 第27-31页 |
| ·人体对振动的反应 | 第31-35页 |
| ·人体振动的物理模型及分析 | 第31-33页 |
| ·保持正确的乘坐姿势可以减少振动对人体的负面影响 | 第33-35页 |
| ·小结 | 第35-36页 |
| 第三章 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| 第36-48页 |
| ·ISO2631法 | 第36-41页 |
| ·人体暴露于振动的特征 | 第37-38页 |
| ·振动评价方法及步骤 | 第38-40页 |
| ·方法特点 | 第40-41页 |
| ·总乘值法 | 第41-45页 |
| ·总乘坐值法人体受振模型和测量参数 | 第41-42页 |
| ·计算过程中所需数值 | 第42-44页 |
| ·具体计算步骤 | 第44页 |
| ·方法特点 | 第44-45页 |
| ·、吸收功率法 | 第45-46页 |
| ·方法步骤 | 第45-46页 |
| ·方法特点 | 第46页 |
| ·小结 | 第46-48页 |
| 第四章 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6页 |
| ·汽车振动乘坐舒适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| 第48-55页 |
| ·振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和滤波处理 | 第49-51页 |
| ·振动频域信号的1/3倍频程分析和总的加权加速度计算 | 第51-53页 |
| ·总的汽车振动加速度值指标的确定 | 第53-54页 |
| ·车辆总的加速度值a_W与人的主观感觉关系的数据拟合 | 第54-55页 |
| ·小结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工程应用 | 第56-63页 |
| ·、实验目的 | 第56页 |
| ·、理论依据 | 第56-57页 |
| ·、测点布置及测量系统原理 | 第57-58页 |
| ·、实验仪器或设备 | 第58页 |
| ·、实验条件 | 第58-59页 |
| ·、测量方法和步骤 | 第59页 |
| ·、结果分析 | 第59-63页 |
| 第六章 总结 | 第63-65页 |
| ·全文总结 | 第63-64页 |
| ·进一步工作和展望 | 第64-6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5-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