独创性声明 | 第1-3页 |
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11页 |
1 华北平原生态环境与植被的演化 | 第11-15页 |
1.1 第四纪以来华北地区植被演变 | 第11-13页 |
1.1.1 早更新世 | 第11页 |
1.1.2 中更新世 | 第11-12页 |
1.1.3 晚更新世 | 第12页 |
1.1.4 全新世 | 第12-13页 |
1.2 人类活动历史时期的植被 | 第13-15页 |
2 华北平原北部不同植被类型中昆虫群落特征 | 第15-32页 |
2.1 河北省农林业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廊坊市农林业概况 | 第16-17页 |
2.3 廊坊市林业病虫害发生现状 | 第17-19页 |
2.4 廊坊市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| 第19-32页 |
2.4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2.4.1.1 标准地选择 | 第19页 |
2.4.1.2 林木害虫调查 | 第19页 |
2.4.1.3 果园调查 | 第19页 |
2.4.1.4 农作物(蔬菜)、地表昆虫调查 | 第19-20页 |
2.4.1.5 数据分析方法 | 第20页 |
2.4.2 研究结果 | 第20-28页 |
2.4.2.1 各植被类型昆虫群落组成 | 第20-22页 |
2.4.2.2 各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多样性 | 第22-24页 |
2.4.2.3 不同林龄杨树昆虫群落结构特征 | 第24页 |
2.4.2.4 各植被类型昆虫群落功能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4.2.5 不同植被类型天敌群落特征 | 第25-28页 |
2.4.3 讨论 | 第28-32页 |
2.4.3.1 林业生态建设与病虫害防治 | 第28-29页 |
2.4.3.2 害虫防治措施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2.4.3.3 植被类型对昆虫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0页 |
2.4.3.4 栽培管理措施对昆虫群落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2.4.3.5 昆虫群落与鸟类食源关系 | 第31-32页 |
3 鸟类群落学研究进展 | 第32-44页 |
3.1 鸟类群落多样性研究 | 第32-34页 |
3.1.1 鸟类群落的组成及结构 | 第32页 |
3.1.2 鸟类群落分布格局 | 第32-33页 |
3.1.3 种间作用与鸟类群落结构 | 第33页 |
3.1.4 鸟类群落结构动态 | 第33-34页 |
3.2 植物群落多样性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34-37页 |
3.2.1 植被组成与鸟类群落 | 第34-35页 |
3.2.2 植被结构与鸟类群落 | 第35页 |
3.2.3 植被林龄与鸟类群落 | 第35-36页 |
3.2.4 森林郁闭度与鸟类群落 | 第36页 |
3.2.5 食物资源与鸟类群落 | 第36-37页 |
3.3 景观结构、干扰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37-40页 |
3.3.1 景观结构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37页 |
3.3.2 景观斑块面积与鸟类群落结构 | 第37-38页 |
3.3.3 森林片断化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38-39页 |
3.3.4 干扰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3.4 林业经营对鸟类群落结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4.1 采伐林木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40页 |
3.4.2 森林经营管理措施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3.5 海拔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41页 |
3.6 栖息地结构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41-44页 |
3.6.1 栖息地类型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41-42页 |
3.6.2 栖息地结构与鸟类群落 | 第42-43页 |
3.6.3 鸟类取食集团结构 | 第43-44页 |
4 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44-50页 |
4.1 研究目的 | 第44-45页 |
4.2 研究方法 | 第45-50页 |
4.2.1 自然概况 | 第45-48页 |
4.2.1.1 地理位置 | 第45页 |
4.2.1.2 气候特征 | 第45-46页 |
4.2.1.3 土壤特征 | 第46页 |
4.2.1.4 植被特征 | 第46-48页 |
4.2.2 研究方法 | 第48-50页 |
4.2.2.1 样地选择 | 第48页 |
4.2.2.2 植物群落量化因子测定 | 第48页 |
4.2.2.3 鸟类群落量化因子测定 | 第48-50页 |
4.2.2.3.1 鸟类种类及数量调查 | 第48页 |
4.2.2.3.2 鸟类群落多样性、相似性、分布系数及重要性值 | 第48-49页 |
4.2.2.3.3 鸟类巢址特征 | 第49页 |
4.2.2.3.4 鸟类群落取食集团划分 | 第49页 |
4.2.2.3.5 林地斑块面积与鸟类群落 | 第49-50页 |
5 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夏季鸟类群落结构 | 第50-75页 |
5.1 鸟类物种组成、分布系数及重要性值 | 第50-53页 |
5.1.1 鸟类群落物种组成特征 | 第50-52页 |
5.1.2 鸟类种群密度特征 | 第52页 |
5.1.3 鸟类栖息地分布系数 | 第52页 |
5.1.4 鸟类物种重要性值 | 第52-53页 |
5.2 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 | 第53-59页 |
5.2.1 鸟类群落多样性、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 | 第53-59页 |
5.2.2 不同栖息地鸟类群落相似性 | 第59页 |
5.3 鸟类群落的垂直空间格局 | 第59-63页 |
5.3.1 群落物种多样性、均匀性的垂直空间变化 | 第59-62页 |
5.3.2 鸟类群落取食集团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4 群落种间生态位 | 第63-67页 |
5.4.1 生态位宽度 | 第65-67页 |
5.4.2 生态位重叠 | 第67页 |
5.5 平原区与低山丘陵区鸟类群落比较 | 第67-69页 |
5.6 林龄、林木类型、林地面积与鸟类群落 | 第69-72页 |
5.6.1 林龄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69-70页 |
5.6.2 林地面积与鸟类群落 | 第70-72页 |
5.6.3 林木类型与鸟类群落多样性 | 第72页 |
5.7 讨论 | 第72-75页 |
6 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秋季鸟类群落结构 | 第75-82页 |
6.1 鸟类物种组成特征 | 第75页 |
6.2 鸟类栖息地分布系数 | 第75-77页 |
6.3 秋季鸟类群落物种重要性值 | 第77-79页 |
6.4 秋季鸟类群落物种多样性 | 第79-80页 |
6.4.1 鸟类群落多样性、均匀性及种间相遇几率 | 第79页 |
6.4.2 秋季不同栖息地鸟类群落相似性 | 第79-80页 |
6.5 平原耕作区与低山丘陵区鸟类群落比较 | 第80-81页 |
6.6 讨论 | 第81-82页 |
7 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喜鹊与啄木鸟巢址特征 | 第82-86页 |
7.1 喜鹊巢址特征 | 第82页 |
7.2 啄木鸟巢址特征 | 第82-85页 |
7.3 讨论 | 第85-86页 |
8 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鸟类生存环境的探讨 | 第86-96页 |
8.1 廊坊与华北地区其它几个保护区鸟类比较 | 第86-88页 |
8.2 平原耕作区鸟类生存制约因子探讨 | 第88-92页 |
8.2.1 林分因子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88-90页 |
8.2.1.1 林木类型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88-89页 |
8.2.1.2 林龄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89页 |
8.2.1.3 林地面积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89页 |
8.2.1.4 影响鸟类营巢繁殖的因素 | 第89-90页 |
8.2.2 昆虫群落对鸟类群落影响 | 第90-91页 |
8.2.3 人为干扰对鸟类群落的影响 | 第91页 |
8.2.4 讨论 | 第91-92页 |
8.3 华北平原北部耕作区生态环境恢复途径 | 第92-94页 |
8.3.1 科学合理规划设计,实行林业分类经营 | 第92-93页 |
8.3.2 加速进行混交造林改造,多树种合理配置 | 第93页 |
8.3.3 乔、灌、草合理搭配,实现植被空间多样性 | 第93-94页 |
8.3.4 重视生物防治,实行人工招引鸟类 | 第94页 |
8.3.5 强化生态保护意识,加强生态文明村建设 | 第94页 |
8.4 结论 | 第94-96页 |
附表 | 第96-110页 |
图版 | 第110-11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3-120页 |
个人简介 | 第120-121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21-123页 |
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| 第123-124页 |
致谢 | 第12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