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内经》梦学及中医梦证的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英文摘要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部分 中医梦学的发展概况 | 第11-27页 |
1 中医梦学的起源 | 第11-12页 |
2 中医梦学的形成与发展 | 第12-26页 |
·先秦两汉时期中医梦学雏形的形成 | 第12-13页 |
·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医对梦学认识方面的丰富 | 第13-14页 |
·隋唐时期的中医梦诊的出现及疗梦方药的广泛运用 | 第14-16页 |
·宋代中医梦学疗梦方剂的大成及疗梦医案的出现 | 第16-18页 |
·金元时期中医梦学对临证实践的探索 | 第18-19页 |
·明代中医梦学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 | 第19-22页 |
·清代中医梦学发展的鼎盛时期 | 第22-25页 |
·近现代中医梦学的发展滞缓 | 第25-26页 |
3 小结 | 第26-27页 |
第二部分《内经》梦学的研究 | 第27-43页 |
1 《内经》梦学形成的基础 | 第27-32页 |
·阴阳家对《内经》析梦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道德家对《内经》梦学的影响 | 第28-30页 |
·庄子梦学思想对《内经》“魂魄”致梦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·《列子》梦学内容对《内经》梦学的补充 | 第29-30页 |
·《左传》之梦为《内经》梦学提供了资料 | 第30-31页 |
·《管子》思想对《内经》诊梦的影响 | 第31页 |
·小结 | 第31-32页 |
2 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关梦条文的辑录 | 第32-33页 |
3 《黄帝内经》梦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| 第33-41页 |
·《黄帝内经》关于梦产生原因的认识 | 第33-35页 |
·六淫邪气的侵入 | 第33-34页 |
·七情变化的影响 | 第34页 |
·脏腑功能的失调 | 第34页 |
·人体阴阳之气的偏胜偏衰 | 第34-35页 |
·人体本身的状态 | 第35页 |
·治疗方法的不当 | 第35页 |
·小结 | 第35页 |
·《黄帝内经》有关梦形成的机理 | 第35-39页 |
·以阴阳学说解析 | 第35-36页 |
·以五行学说解析 | 第36页 |
·以藏象学说解析 | 第36-37页 |
·运用营卫理论解析 | 第37-38页 |
·小结 | 第38-39页 |
·《黄帝内经》有关梦证的辨证治疗 | 第39-41页 |
·梦证辨证 | 第39-40页 |
·《内经》以阴阳为梦证辨证的总纲 | 第39页 |
·《内经》将脏腑辨证纳入梦学辨证体系 | 第39-40页 |
·《内经》梦学中的病因辨证 | 第40页 |
·梦证治疗 | 第40-41页 |
·泻实补虚 | 第40页 |
·合之五诊 | 第40-41页 |
·小结 | 第41页 |
4 《黄帝内经》梦学理论的成就 | 第41-42页 |
5 总结 | 第42-43页 |
第三部分 中医梦证研究 | 第43-70页 |
1 梦证的分类研究 | 第43-50页 |
·从中国古代梦的分类看中医梦证分类 | 第43-47页 |
·中国古代对梦分类的研究概况 | 第43-46页 |
·六梦之分 | 第43-44页 |
·十梦之分 | 第44页 |
·两梦之分 | 第44页 |
·三梦之分 | 第44-45页 |
·四梦之分 | 第45页 |
·五梦之分 | 第45页 |
·九梦之分 | 第45-46页 |
·小结 | 第46页 |
·中国古代梦分类与中医梦证内容比较 | 第46-47页 |
·历代本草方剂著作中有关梦证分类的研究 | 第47-50页 |
·从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的疗梦药物探讨 | 第47-49页 |
·从历代主要方剂著作中的疗梦方剂研究 | 第49-50页 |
·小结 | 第50页 |
2 病梦梦象及梦症的研究 | 第50-66页 |
·病梦梦象研究 | 第51-60页 |
·病梦梦象的分类研究 | 第51-53页 |
·病梦梦象的解析研究 | 第53-57页 |
·辨梦量 | 第53-54页 |
·辨梦的有无 | 第53-54页 |
·辨梦的多少 | 第54页 |
·辨梦因 | 第54-55页 |
·依据梦境的阴阳五行属性辨梦因 | 第54-55页 |
·联系四诊辨梦因 | 第55页 |
·综合分析辨病因 | 第55页 |
·辨梦色 | 第55-56页 |
·小结 | 第56-57页 |
·病梦梦象的论治研究 | 第57-60页 |
·梦症研究 | 第60-66页 |
·梦症的分类研究 | 第60-64页 |
·梦遗 | 第60页 |
·梦交 | 第60-61页 |
·梦呓 | 第61页 |
·梦魇 | 第61-62页 |
·多梦 | 第62-63页 |
·梦尿 | 第63页 |
·梦惊 | 第63-64页 |
·梦游 | 第64页 |
·小结 | 第64页 |
·梦症的中医辨治研究 | 第64-66页 |
3 中医梦证其它治疗方法的研究 | 第66-68页 |
·针灸法 | 第66页 |
·辟梦法 | 第66-67页 |
·鼻饲法 | 第67页 |
·祝由法 | 第67页 |
·调气法 | 第67-68页 |
·符咒法 | 第68页 |
·小结 | 第68页 |
4 中医梦证辨证体系框架的初探 | 第68-70页 |
第四部分 中医梦学与西方梦学的比较 | 第70-75页 |
1 西方对梦的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西方心理学对梦的研究 | 第70-71页 |
·西方医学对梦的实验研究 | 第71页 |
2 中医梦学与西方梦学的比较 | 第71-75页 |
·中医梦学在对梦的认识上与西方梦学的共同点 | 第71-72页 |
·中医梦学较西方梦学的特色之处 | 第72-73页 |
·中医梦学较西方梦学的不足之处 | 第73页 |
·西方梦学对中医梦学借鉴之处 | 第73-74页 |
·小结 | 第74-75页 |
第五部分 有关中医梦学总结与展望 | 第75-76页 |
参考书目 | 第76-80页 |
附录 | 第80-95页 |
致谢 | 第95-96页 |
个人简历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