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1章 引言 | 第1-38页 |
| 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的发展 | 第14-18页 |
| ·二氧化硫的危害与减排 | 第14-15页 |
| ·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(CFB-FGD)技术 | 第15-17页 |
| ·CFB-FGD 技术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| ·常温循环流化床半干法烟气脱硫技术原理 | 第16-17页 |
| ·气固流场优化的必要性 | 第17-18页 |
| ·烟气脱硫流化床反应器中气固流动行为 | 第18-25页 |
| ·气固浓度分布的轴、径向不均匀性 | 第18-22页 |
| ·颗粒速度和气流速度分布 | 第22-23页 |
| ·床进出口结构对床内流动结构的影响 | 第23-24页 |
| ·其它流化床气固流场优化方法 | 第24-25页 |
| ·气固两相流动测量新技术―电容层析成像 | 第25-35页 |
| ·气固两相流测量技术及其发展 | 第25-29页 |
| ·电容层析成像技术 | 第29-31页 |
| ·ECT 图像重建算法 | 第31-35页 |
| ·重构原理 | 第32-33页 |
| ·非迭代算法 | 第33页 |
| ·迭代算法 | 第33-34页 |
| ·通过仿真和实验评估算法 | 第34-35页 |
| ·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| 第35-38页 |
| 第2章 实验装置与实验技术 | 第38-51页 |
| ·实验装置 | 第38-45页 |
| ·装置组成 | 第38-41页 |
| ·参数选取 | 第41-42页 |
| ·内构件引起的局部流动阻力 | 第42-43页 |
| ·测量说明 | 第43-45页 |
| ·实验测量技术 | 第45-50页 |
| ·颗粒速度浓度分析仪 | 第45-48页 |
| ·测量原理及方法 | 第45-46页 |
| ·标定数据 | 第46-48页 |
| ·电容层析成像系统 | 第48-50页 |
| ·实验物料 | 第5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0-51页 |
| 第3章 气固循环悬浮床流场优化的实验研究(I) | 第51-68页 |
| ·实验研究方案 | 第51-53页 |
| ·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53-65页 |
| ·进口结构对床内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53-55页 |
| ·出口下内构件对床内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| ·表观气速对床内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| ·循环流率对床内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58-61页 |
| ·影响边角颗粒层厚度的因素分析 | 第61-65页 |
| ·正向、斜向颗粒层厚度比较 | 第61-62页 |
| ·表观气速对边角颗粒层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| ·颗粒循环流率对边角颗粒层的影响 | 第63-65页 |
| ·气固流场优化初步实验结果的启示 | 第65-6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| 第4章 气固循环悬浮床流场优化的实验研究(II) | 第68-96页 |
| ·实验研究方案 | 第68-69页 |
| ·相对内构件时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9-83页 |
| ·无因次颗粒浓度的分布规律 | 第69-74页 |
| ·相对内构件对截面上浓度场的影响 | 第74-79页 |
| ·颗粒速度概率分布(PD) | 第79-82页 |
| ·相对安装内构件对流场优化的评价 | 第82-83页 |
| ·交叉安装内构件对流场影响的实验研究 | 第83-94页 |
| ·构件安装方式对床内压降的影响 | 第84页 |
| ·交叉安装内构件对床内轴向颗粒分布的影响 | 第84-86页 |
| ·构件安装方式对径向颗粒浓度的影响 | 第86-90页 |
| ·正向分布 | 第86-88页 |
| ·斜向分布 | 第88-90页 |
| ·交叉内构件对无因次颗粒浓度分布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| ·交叉内构件对颗粒轴向速度径向分布的影响 | 第92-94页 |
| ·正向分布 | 第92-93页 |
| ·斜向分布 | 第93-94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94-96页 |
| 第5章 基于悬浮床应用的ECT 算法研究 | 第96-112页 |
| ·悬浮床内的流动特点要求新的算法 | 第96-97页 |
| ·提高中心区域空间分辨率的新算法 | 第97-108页 |
| ·半步Landweber 迭代算法 | 第97-101页 |
| ·半迭代法原理和算法 | 第97-99页 |
| ·半步Landweber 迭代法图像重建的效果评价 | 第99-101页 |
| ·广义模式矢量匹配算法(GVSPM) | 第101-104页 |
| ·GVSPM 原理和算法 | 第101-103页 |
| ·GVSPM 方法图像重建的效果评价 | 第103-104页 |
| ·概率统计归纳算法(SIA) | 第104-108页 |
| ·SIA 优化思路和算法 | 第104-106页 |
| ·SIA 方法图像重建的效果评价 | 第106-108页 |
| ·快速成像的五种算法比较 | 第108-110页 |
| ·测试管中复杂分布的图像重建效果评价 | 第108-109页 |
| ·悬浮床中固相分布的图像重建效果评价 | 第109-110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10-112页 |
| 第6章 悬浮床气固流动特性的ECT 实验研究 | 第112-129页 |
| ·ECT 测试系统的建立 | 第112-118页 |
| ·12 电极系统 | 第114-115页 |
| ·8 电极系统 | 第115-117页 |
| ·8 电极与12 电极系统比较 | 第117-118页 |
| ·ECT 测量悬浮床气固流动的实验 | 第118-127页 |
| ·无床中内构件时流动特性的测量 | 第120-123页 |
| ·床中安装相对内构件时流动特性的测量 | 第123-125页 |
| ·床中交叉安装内构件时流动特性的测量 | 第125-127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127-129页 |
|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29-133页 |
| ·结论 | 第129-131页 |
| ·展望 | 第131-133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33-144页 |
| 致谢与声明 | 第144-145页 |
| 附录 A | 第145-148页 |
| 个人简历、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| 第148-1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