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章 导论 | 第1-22页 |
一、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3页 |
二、研究范围选择 | 第13-15页 |
三、现有文献述评 | 第15-18页 |
四、研究方法描述 | 第18页 |
五、论文结构 | 第18-22页 |
第二章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背景、历史沿革及法律性质 | 第22-49页 |
第一节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含义、背景 | 第22-34页 |
一、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含义 | 第22-24页 |
二、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背景 | 第24-34页 |
第二节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制度的历史沿革 | 第34-40页 |
一、否定阶段(1993 年以前) | 第35-36页 |
二、畅行阶段(1993 年之后) | 第36-40页 |
第三节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的法律性质 | 第40-48页 |
一、公司分立的含义和形式 | 第41-45页 |
二、国有企业分拆上市与公司分立的比较 | 第45-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48-49页 |
第三章 国有企业分拆与公司资本形成- | 第49-88页 |
第一节 国有企业资产分割 | 第49-59页 |
一、国有企业资产分割的标准:经营性资产与非经营性资产 | 第49-53页 |
二、国有企业资产分割过程描述:剥离与重组 | 第53-56页 |
三、国有企业资产分割的法律问题 | 第56-59页 |
第二节 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的形成 | 第59-70页 |
一、国有企业分拆上市中的出资形式 | 第60-65页 |
二、国有企业分拆上市中的商标 | 第65-68页 |
三、对《公司法》关于出资形式规定的反思 | 第68-70页 |
第三节 国有企业分拆上市中的债务承担 | 第70-87页 |
一、债务承担的规则 | 第70-73页 |
二、“资产与债务联结转移”的法律辨析及其影响 | 第73-80页 |
三、最高人民法院企业改制司法解释有关规定评述 | 第80-83页 |
四、国有企业担保责任的处理 | 第83-87页 |
本章小结 | 第87-88页 |
第四章 国有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关系 | 第88-124页 |
第一节 分拆上市后的股权结构及国有股权代表机制 | 第88-104页 |
一、国有股话语渊源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| 第88-95页 |
二、国有股权的代表机制 | 第95-104页 |
第二节 国有控股股东与上市公司的法律边界 | 第104-112页 |
一、股东与公司的理论边界 | 第104-106页 |
二、国有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的利益控制 | 第106-112页 |
第三节 国有控股股东“以股抵债” | 第112-123页 |
一、“以股抵债”的内涵和法律性质 | 第112-114页 |
二、电广传媒“以股抵债”案分析 | 第114-122页 |
三、国有控股股东“以股抵债”的评价 | 第122-123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23-124页 |
第五章 国有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冲突及救济 | 第124-150页 |
第一节 国有控股股东与社会公众股股东的利益冲突 | 第124-131页 |
一、公司股份发行环节上的博弈 | 第125-126页 |
二、股东大会上的排挤 | 第126-130页 |
三、分配机制上的压榨 | 第130-131页 |
第二节 分类表决与累积投票制 | 第131-139页 |
一、分类表决 | 第132-136页 |
二、累积投票制 | 第136-139页 |
第三节 社会公众股股东利益的司法保护——个案分析 | 第139-148页 |
一、法院受理证券民事案件的范围 | 第143-146页 |
二、股东诉讼方式 | 第146-148页 |
本章小结 | 第148-150页 |
结论 | 第150-152页 |
主要参考资料 | 第152-1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