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学(农艺学)论文--作物遗传育种与良种繁育论文--作物遗传育种论文

白菜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

摘要第1-6页
ABSTRACT第6-8页
目录第8-12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2-35页
 1 白菜类作物的起源、演化和分类研究进展第12-20页
  1.1 白菜类作物的起源与演化第12-17页
   1.1.1 大白菜(Chinese cabbage, ssp. pekinensis)的起源与演化第13-14页
   1.1.2 普通白菜(Pak Choi, ssp. chinensis)的起源与进化第14页
   1.1.3 菜薹(Caitai, ssp. parachinensis)的起源与演化第14-15页
   1.1.4 薹菜(Taicai's或Tai tsai's, ssp. chinensis)的起源与演化第15页
   1.1.5 塌菜类(Wuta-tsai, ssp. narinosa)的起源与演化第15页
   1.1.6 日本水菜(Mizuna和Mibuna, ssp. nipposinica)的起源与演化第15页
   1.1.7 意大利菜心(Broccoletto, ssp. broccoletto)的起源与进化第15页
   1.1.8 芜菁(Turnip, ssp. rapa)的起源与演化第15-16页
   1.1.9 油用白菜类作物(ssp. oleifera)的起源与进化第16-17页
  1.2 白菜类作物的分类研究第17-20页
   1.2.1 白菜类蔬菜的分类学研究第18-19页
   1.2.1 油用白菜类作物的分类学研究第19-20页
 2 白菜类作物分子标记研究进展第20-29页
  2.1 白菜类作物遗传图谱研究第20-23页
   2.1.1 作图群体的建立第20-21页
   2.1.2 遗传标记第21-23页
    2.1.2.1 RFLP(Restriction Fragment Length Polymorphisms)标记第21页
    2.1.2.2 RAPD(Random Amplified Polymorphic DNA)标记第21-22页
    2.1.2.3 AFLP(Amplified Fragment Length Polymorphism)标记第22页
    2.1.2.4 SSR(Microsatellite or Single Sequence Repeat)标记第22页
    2.1.2.5 其它以PCR为基础的标记第22-23页
   2.1.3 遗传连锁图第23页
  2.2 白菜类作物基因定位研究第23-29页
   2.2.1 质量性状基因定位第25-27页
    2.2.1.1 种皮颜色第25页
    2.2.1.2 抗病性基因第25页
    2.2.1.3 脂肪酸成分基因第25-27页
    2.2.1.4 其它质量性状基因第27页
   2.2.2 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第27-29页
    2.2.1.1 形态性状第27页
    2.2.1.2 春化要求和抽薹开花时间第27-28页
    2.2.1.3 耐热性第28-29页
  2.3 基因组比较研究第29页
 3 低植酸作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29-33页
  3.1 植酸的生物学研究第30-31页
  3.2 低植酸突变系及其遗传研究第31-32页
   3.2.1 低植酸突变系筛选第31页
   3.2.2 低植酸性状的遗传研究第31-32页
  3.3 植酸性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32-33页
   3.3.1 植酸性状的分了标记第32页
   3.3.2 低植酸性状产生的分子机制第32-33页
 4 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3-35页
第二章 白菜类作物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第35-52页
 1 引言第35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35-39页
  2.1 实验材料第35-36页
  2.2 实验方法第36-39页
   2.2.1 形态性状的记载第36-37页
   2.2.2 基因组DNA提取第37页
   2.2.3 AFLP分析第37-39页
   2.2.4 数据分析第39页
 3 结果与分析第39-48页
  3.1 遗传变异分析第39-43页
  3.2 AFLP遗传多样性分析第43-45页
  3.3 表型变异分析第45-48页
 4 讨论第48-49页
 5 小结第49-52页
第三章 白菜类作物植酸和有效磷含量自然变异的初步分析第52-62页
 1 引言第52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52-54页
  2.1 实验材料第52页
  2.2 实验方法第52-54页
   2.2.1 HPLC方法快速测定植酸(phyate)和有效磷(HPO4~(2-))第52-53页
   2.2.2 植酸标准溶液配置第53-54页
 3 结果与分析第54-57页
  3.1 HPLC方法快速检测植酸和有效磷含量的稳定性第54页
  3.2 植酸和有效磷含量自然变异分析第54-57页
   3.2.1 植酸(phytate)和有效磷(phosphate,HPO4~(2-))含量的自然变异第54-55页
   3.2.2 不同变种或亚种等栽培类群的植酸和有效磷含量变异第55-57页
 4 讨论第57-58页
 5 小结第58-62页
第四章 白菜类作物分离群体的构建第62-73页
 1 引言第62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62-64页
  2.1 材料第62页
  2.2 方法第62-64页
   2.2.1 F2分离群体构建方法第62-64页
   2.2.2 DH分离群体构建方法第64页
 3 结果与分析第64-71页
  3.1 供试亲本多态性分析第64-65页
  3.2 F2暂时分离群体的构建第65-68页
  3.3 DH分离群体的构建第68-71页
 4 讨论第71页
 5 小结第71-73页
第五章 白菜类作物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第73-87页
 1 引言第73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73-75页
  2.1 材料第73-74页
  2.2 方法第74-75页
 3 结果与分析第75-83页
  3.1 AFLP标记多态性第75-77页
  3.2 AFLP标记的偏分离分析第77-78页
  3.3 分子遗传图谱的构建与分析第78-83页
   3.3.1 利用F2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第78-81页
   3.3.2 利用DH群体构建的分子遗传图谱第81-83页
 4 讨论第83-85页
  4.1 标记类型的选用第83-84页
  4.2 作图群体的选用第84页
  4.3 分子标记的偏分离第84-85页
  4.4 图谱的比较和完善第85页
 5 小结第85-87页
第六章 白菜类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第87-104页
 1 引言第87页
 2 材料与方法第87-88页
  2.1 材料第87-88页
  2.2 数据整理和QTL分析第88页
 3 结果与分析第88-102页
  3.1 性状表型值极其变异第88-92页
  3.2 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第92-100页
   3.2.1 部分叶片性状的QTL定位第92-94页
   3.2.2 开花和籽粒性状的QTL定位与分析第94-96页
   3.2.3 植酸和有效磷含量的QTL定位第96-100页
  3.3 部分性状的分子标记在分离群体中的分布第100-102页
 4 讨论第102-103页
 5 小结第103-104页
参考文献第104-117页
致谢第117-118页
作者简历第118页

论文共11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山西省无农药残毒放心菜发展研究
下一篇:欧美反倾销法比较与中国应对之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