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10页 |
1 绪论 | 第10-13页 |
·研究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·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·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| 第1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2-13页 |
2 网络带宽基本概念和测量方法 | 第13-19页 |
·网络带宽基本概念 | 第13-14页 |
·网络带宽测量技术与方法 | 第14-15页 |
·网络带宽测量研究现状 | 第15-17页 |
·网络带宽测量工具 | 第17-18页 |
·Treno | 第17页 |
·Bing | 第17-18页 |
·MikroTik | 第1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18-19页 |
3 网络带宽测量原理及算法 | 第19-28页 |
·引言 | 第19-20页 |
·网络带宽测量基本原理 | 第20页 |
·单包模型及算法 | 第20-22页 |
·单包模型基本原理 | 第20-22页 |
·单包模型及算法的局限 | 第22页 |
·包对模型及算法 | 第22-24页 |
·包对模型基本原理 | 第23-24页 |
·包对技术的局限 | 第24页 |
·多包模型及紧随法测量带宽 | 第24-27页 |
·多包模型基本原理 | 第24-25页 |
·紧随法测量带宽 | 第25-26页 |
·紧随法测量算法的不足 | 第26-2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7-28页 |
4 不等长包对减法带宽测量算法 | 第28-43页 |
·引言 | 第28页 |
·IPv6 报文格式 | 第28-30页 |
·IPv6 基本包头 | 第28-30页 |
·IPv6 扩展包头 | 第30页 |
·ICMPv6 的报文格式 | 第30-33页 |
·兼容IPv4 的隧道或60ve14 隧道 | 第33页 |
·网络时间协议 | 第33-36页 |
·网络时间服务的层次结构 | 第34页 |
·网络时间服务的实现方式 | 第34-35页 |
·网络时间服务的工作模式 | 第35页 |
·保持网络节点时间同步的机制 | 第35-36页 |
·基于IPv6 的不等长包对减法单程带宽测量算法基本思想 | 第36页 |
·基于IPv6 的不等长包对减法单程带宽测量原理及算法 | 第36-42页 |
·变量定义 | 第36-37页 |
·包对减法模型与求解 | 第37-39页 |
·算法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不等长包对减法模型带宽测量算法优点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5 算法基于 IPv6 的实现 | 第43-57页 |
·引言 | 第43页 |
·算法基于IPv6 的实现 | 第43-46页 |
·源端到目的端路径的确定 | 第43-44页 |
·测量路径时钟同步 | 第44页 |
·算法实现流程 | 第44-46页 |
·算法在Opnet10.0 上(支持IPv6)的模拟实现 | 第46-56页 |
·Opnet10.0 简介 | 第46-47页 |
·算法在Opnet10.0 上的简要模拟实现过程 | 第47-54页 |
·仿真结果及分析 | 第54-56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6 网络性能测量的发展趋势 | 第57-59页 |
·引言 | 第57页 |
·IP 网络测量的理论研究 | 第57页 |
·IP 网络性能测量的发展方向 | 第57-58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7 结论与展望 | 第59-60页 |
·主要结论 | 第59页 |
·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| 第59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附录 | 第64页 |
附:1.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64-65页 |
2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 | 第64-65页 |
独创性声明 | 第65页 |
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