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的地域特质与现代启示
| 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| 目录 | 第8-12页 |
| 插图目录 | 第12-16页 |
| 1 引言 | 第16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6-17页 |
| ·研究渝东南土家民居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| 第17-18页 |
| ·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| 第18-21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8-19页 |
| ·研究范围 | 第19-21页 |
| ·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框架 | 第22-24页 |
| 2 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文化 | 第24-34页 |
| ·自然环境 | 第24-25页 |
| ·地理环境 | 第24页 |
| ·气候特征 | 第24-25页 |
| ·人文历史背景 | 第25-29页 |
| ·土家族历史沿革 | 第25页 |
| ·土家民居的起源 | 第25-26页 |
| ·土家传统民居的变迁 | 第26-28页 |
| ·土家民居与民风民俗 | 第28-29页 |
| ·民族性格与土家民居 | 第29-33页 |
| ·土家族的民族性格特征 | 第29-32页 |
| ·崇尚自然野趣 | 第32-33页 |
| ·追求淳朴美 | 第33页 |
| ·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3 渝东南土家民居的聚落 | 第34-54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的聚落形态 | 第34-36页 |
| ·宗族聚落 | 第34-35页 |
| ·贸易聚落 | 第35-36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聚落的总体布局 | 第36-41页 |
| ·山村聚落分布 | 第36-38页 |
| ·场镇聚落布局 | 第38-39页 |
| ·聚落的风水选址分析 | 第39-41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聚落的地域特色 | 第41-44页 |
| ·契合自然,因地制宜 | 第41-42页 |
| ·和谐统一,灵活多变 | 第42-43页 |
| ·建筑开敞,吊脚为主 | 第43-44页 |
| ·聚落的现代启示 | 第44-54页 |
| ·崇尚外部空间环境的自然生态性 | 第44-46页 |
| ·营建亲和友善的人性化空间 | 第46-51页 |
| ·注重街巷空间的“凹凸性” | 第51-52页 |
| ·创造既有个性又和谐统一的外部空间环境 | 第52-54页 |
| 4 渝东南土家民居的建筑艺术 | 第54-94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的单体类型 | 第54-64页 |
| ·平面构成元素 | 第54-57页 |
| ·基本元素的组合方式 | 第57-59页 |
| ·民居类型 | 第59-64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的空间处理 | 第64-69页 |
| ·分明的空间层次 | 第64-65页 |
| ·明确的空间等级 | 第65-66页 |
| ·具有美学意义的空间对比 | 第66页 |
| ·富有特色的灰空间 | 第66-69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的外部造型 | 第69-73页 |
| ·造型与自然的融合 | 第69-70页 |
| ·造型与功能的结合 | 第70-71页 |
| ·造型的非理性与偶成 | 第71-73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的建筑材料与构配件特色 | 第73-81页 |
| ·建筑材料 | 第73页 |
| ·木构架的地域特色 | 第73-77页 |
| ·建筑的细部构件 | 第77-81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建筑的现代启示 | 第81-94页 |
| ·建筑形态对坡地的生态回应 | 第81-85页 |
| ·灰空间的运用 | 第85-88页 |
| ·建筑的持续性与可变性 | 第88-90页 |
| ·建筑的表情 | 第90-94页 |
| 5 渝东南土家民居与现代地域建筑 | 第94-124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、利用与发展 | 第94-98页 |
| ·保护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 | 第94-95页 |
| ·开发利用土家民居旅游资源 | 第95-96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民居文化旅游开发与保护的持续模式 | 第96-97页 |
| ·转化延续渝东南土家民居文化 | 第97-98页 |
| ·现代地域建筑设计理论及实例研究 | 第98-104页 |
| ·地域建筑的涵义及特征 | 第98页 |
| ·地区性的决定因素 | 第98-99页 |
| ·现代地域建筑的实例研究 | 第99-104页 |
| ·渝东南土家传统民居赋予现代地域建筑的启示 | 第104-112页 |
| ·“线”性艺术的提炼与运用 | 第104-107页 |
| ·适应气候的建造措施 | 第107-110页 |
| ·特色空间的综合运用 | 第110-111页 |
| ·地域文化的抽象反映 | 第111-112页 |
| ·渝东南民居保护与现代地域建筑的设计探索 | 第112-124页 |
| ·民俗文化村——桥梁村 | 第112-115页 |
| ·黔江农宅的设计构思 | 第115-120页 |
| ·对渝东南现代地域建筑的思索 | 第120-124页 |
| 6 结语 | 第124-126页 |
| 致谢 | 第126-128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28-132页 |
| 附录 | 第132-133页 |
| 独创性声明 | 第133页 |
|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| 第13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