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--水文地质学(地下水水文学)论文--普通水文地质学论文--地下水分类论文--岩溶水论文

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下水质的影响--以重庆市金佛山为例

中文摘要第1-6页
英文摘要第6-8页
1 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8-11页
 1.1 土地利用/土地覆盖对于全球变化的重要性第8-9页
 1.2 水资源的重要性第9页
 1.3 岩溶地区的脆弱性第9-10页
 1.4 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0-11页
2 岩溶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对岩溶地区地下水的影响第11-14页
 2.1 农业活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第11-12页
 2.2 工业和城市土地利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第12-13页
 2.3 岩溶地区资源开发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第13-14页
3 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-17页
 3.1 国外研究进展第14-15页
 3.2 国内研究进展第15-17页
4 研究区情况第17-22页
 4.1 地理位置第17-18页
 4.2 地质水文情况第18页
 4.3 气候条件第18-20页
 4.4 土壤第20页
 4.5 植被第20-21页
 4.6 金佛山的开发利用与管理第21-22页
5 研究方法第22-25页
 5.1 图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第22页
 5.2 实地调查第22-23页
 5.3 样品的采集及化验第23-25页
  5.3.1 水样泉点的分布第23-24页
  5.3.2 水样的采集第24页
  5.3.4 水样的分析化验第24-25页
6 结果与分析第25-51页
 6.1 自然保护区内和自然保护区外的对比第25-37页
  6.1.1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pH值,电离度和温度对比情况第25-26页
  6.1.2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Ca~(2+)含量对比第26-28页
  6.1.3 自然保护区内外HCO_3~-含量对比第28-29页
  6.1.4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SO_4~(2-)含量对比第29-31页
  6.1.5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NO_3~-对比第31-33页
  6.1.6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Cl~-对比第33-35页
  6.1.7 自然保护区内外的Mg~(2+)对比第35-37页
 6.2 地质背景对于水化学性质的影响第37-43页
  6.2.1 不同地质背景下Ca~(2+)含量对比第39-40页
  6.2.2 不同地质背景下HCO_3~-含量对比第40页
  6.2.3 不同地质背景下的SO_4~(2-)含量对比第40-41页
  6.2.4 不同地质背景下的NO_3~-含量对比第41页
  6.2.5 不同地质背景下的Cl~-含量对比第41-42页
  6.2.6 不同地质背景下的Mg~(2+)含量对比第42-43页
 6.3 降水周期变化对于地下水化学性质的影响第43-51页
  6.3.1 6月和10月pH值,电离度和温度对比情况第43-44页
  6.3.2 6月和10月Ca~(2+)含量对比第44-45页
  6.3.3 6月和10月HCO_3~-含量对比第45-46页
  6.3.4 6月和10月SO_4~(2-)对比第46页
  6.3.5 6月和10月NO_3~含量对比第46-47页
  6.3.6 6月和10月Cl~-含量对比第47页
  6.3.7 6月和10月Mg~(2+)含量对比第47-48页
  6.3.8 酸雨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第48-51页
7 结论和讨论第51-59页
 7.1 各取样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情况第51-57页
  7.1.1 自然保护区内的取样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第51-52页
  7.1.2 自然保护区外的取样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地下水的影响第52-57页
 7.2 地质背景对地下水性质的影响第57-58页
 7.3 降水周期变化对地下水质的影响第58页
 7.4 总结第58-59页
参考文献第59-63页
后记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南美斑潜蝇(Liriomyza huidobrensis)实验种群的研究
下一篇:掺镱铌钒复合晶体的生长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