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前言 | 第1-16页 |
| 1 材料与方法 | 第16-22页 |
| ·试验材料 | 第16页 |
| ·试验场地概况 | 第16-17页 |
| ·试验设计 | 第17页 |
| ·种植及田间管理 | 第17页 |
| ·水分控制及处理 | 第17页 |
| ·测定项目及方法 | 第17-22页 |
| ·农艺性状调查 | 第17-18页 |
| ·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| 第18页 |
| ·抗逆境和生长有关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| 第18-21页 |
| ·鲜重含水量、相对含水量、自然饱和亏缺的测定 | 第18页 |
| ·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18页 |
| ·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18-19页 |
| ·伤流量测定 | 第19页 |
| ·细胞膜透性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| 第19页 |
| ·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测定 | 第19-20页 |
| ·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0页 |
| ·酸性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0页 |
| ·中性转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0-21页 |
| ·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甘蔗品质分析 | 第21页 |
| ·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·+1 叶全氮、全磷、全钾的测定 | 第21页 |
| ·干枯叶片、叶鞘的全N、全P、全K的测定 | 第21-22页 |
| 2 结果与分析 | 第22-46页 |
| ·不同水分处理农艺性状的比较分析 | 第22-25页 |
| ·对株高和蔗茎伸长速度的影响 | 第22-24页 |
| ·对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| 第24-25页 |
| ·对地上部分单株干物重的影响 | 第25页 |
| ·不同水分处理对抗逆境指标的比较分析 | 第25-33页 |
| ·土壤含水量的比较分析 | 第25-26页 |
| ·对叶片鲜重含水量、相对含水量、自然饱和亏缺的影响 | 第26-28页 |
| ·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28-29页 |
| ·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| 第29页 |
| ·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| ·对伤流量的影响 | 第30-31页 |
| ·对蒸腾速率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| ·对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2-33页 |
| ·各抗旱性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| 第33页 |
| ·不同水分处理对生长生理指标的比较分析 | 第33-40页 |
| ·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| ·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6页 |
| ·对叶绿素a含量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| ·对叶绿素b含量的影响 | 第35页 |
| ·对叶绿素a+b含量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| ·对光合作用相关指标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| 第36页 |
| ·对气孔导度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| ·对胞间CO_2浓度的影响 | 第37页 |
| ·对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| ·对酸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| ·对中性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9页 |
| ·对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| ·不同水分处理对全N、全P、全K的影响 | 第40-44页 |
| ·对+1叶全N、全P、全K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| ·对+1叶全N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| ·对+1叶全P的影响 | 第41页 |
| ·对+1叶全K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| ·对全N、全P、全K残留量的影响 | 第42-44页 |
| ·对全N残留量的影响 | 第42-43页 |
| ·对全P残留量的影响 | 第43页 |
| ·对全K残留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| ·不同水分处理对经济性状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| ·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| 第44页 |
| ·对实际产量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| ·对甘蔗品质的影响 | 第45-46页 |
| ·对收获时666.7m~2含糖量的影响 | 第46页 |
| 3.结论与讨论 | 第46-52页 |
| ·甘蔗抗逆性生理方面的结论与讨论 | 第47页 |
| ·甘蔗生长生理方面的结论与讨论 | 第47-48页 |
| ·甘蔗矿质营养方面的结论与讨论 | 第48-49页 |
| ·甘蔗农艺性状、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结论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| ·本次试验的不足之处与展望 | 第51-5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2-59页 |
| 致谢 | 第59-60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| 第6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