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行山片麻岩区村级景观格局和稳定性研究
1 前言 | 第1-12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8-9页 |
1.2 研究现状 | 第9-11页 |
1.3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2 研究区概况 | 第12-15页 |
2.1 地理位置 | 第12页 |
2.2 自然、环境概况 | 第12-13页 |
2.2.1 气侯特征 | 第12页 |
2.2.2 土壤特征 | 第12页 |
2.2.3 地形、地貌特征 | 第12-13页 |
2.2.4 植被状况 | 第13页 |
2.2.5 土地利用情况 | 第13页 |
2.3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13-15页 |
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| 第15-20页 |
3.1 研究内容 | 第15页 |
3.1.1 景观总体结构特征 | 第15页 |
3.1.2 景观空间格局特征 | 第15页 |
3.1.3 不同景观要素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5页 |
3.1.4 管理体制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15页 |
3.1.5 景观稳定性整体评价 | 第15页 |
3.2 研究方法 | 第15-20页 |
3.2.1 景观要素划分 | 第15-16页 |
3.2.2 景观要素调查 | 第16页 |
3.2.3 景观特征指数 | 第16-20页 |
4 结果与分析 | 第20-45页 |
4.1 景观总体结构特征 | 第20-28页 |
4.1.1 斑块类型划分 | 第20页 |
4.1.2 斑块面积特征 | 第20-23页 |
4.1.3 斑块个数特征 | 第23-25页 |
4.1.4 斑块周长特征 | 第25-27页 |
4.1.5 小结 | 第27-28页 |
4.2 景观格局特征 | 第28-33页 |
4.2.1 斑块伸长指数 | 第28-29页 |
4.2.2 斑块分维数 | 第29-30页 |
4.2.3 斑块连通性 | 第30页 |
4.2.5 景观优势度指数 | 第30页 |
4.2.6 均匀度指数 | 第30-31页 |
4.2.7 景观多样性指数 | 第31页 |
4.2.8 景观破碎度指数 | 第31页 |
4.2.9 人为干扰指数 | 第31-33页 |
4.2.10 小结 | 第33页 |
4.3 不同景观要素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3-43页 |
4.3.1 植被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33-42页 |
4.3.2 水域斑块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3.3 道路对景观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2页 |
4.3.4 小结 | 第42-43页 |
4.4 管理体制对景观格局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3页 |
4.5 景观稳定性整体评价 | 第43-45页 |
5 结论 | 第45-46页 |
6 讨论 | 第46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53页 |
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53-54页 |
作者简历 | 第54-55页 |
致谢 | 第55-56页 |
附录 | 第56-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