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模糊理论的轨检车数据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
第一章 绪论 | 第1-16页 |
·本文研究的意义 | 第7-8页 |
·轨道质量状态评价方法 | 第8-10页 |
·轨道局部不平顺法 | 第8-9页 |
·轨道区段整体不平顺法 | 第9页 |
·两种评价方法的比较 | 第9-10页 |
·世界各国的轨道质量指数 | 第10-14页 |
·国外的轨道质量指数 | 第10-13页 |
·我国的轨道质量指数TQI | 第13-14页 |
·本文研究内容 | 第14-16页 |
第二章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建模原理 | 第16-25页 |
·单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| 第16-18页 |
·模糊评判模型的基本概念 | 第16-17页 |
·模糊评判模型评价过程 | 第17-18页 |
·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| 第18-20页 |
·多层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评判过程 | 第18-19页 |
·多层综合评判模型与单层综合评判模型的比较 | 第19-20页 |
·常见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分析和比较 | 第20-23页 |
·五种常见综合评判模型介绍 | 第20-22页 |
·五种常见评判模型的适用范围分析 | 第22-23页 |
·轨道质量综合评判模型分析 | 第23-2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24-25页 |
第三章 轨道质量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| 第25-43页 |
·轨道质量综合评判模型的问题描述 | 第25页 |
·轨道质量综合评判模型的对象分析 | 第25-31页 |
·轨道质量评价集确定 | 第25-27页 |
·轨道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| 第27-28页 |
·轨道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·各指标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·轨道质量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模型 | 第31-41页 |
·专家主观权重模型 | 第32-36页 |
·专家客观权重模型 | 第36-40页 |
·轨道质量评价中专家权重的交互式合成模型 | 第40-41页 |
·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| 第41-42页 |
·轨道质量综合评价模型框图 | 第41页 |
·轨道质量综合评价过程描述 | 第41-4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第四章 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线路轨道质量实例 | 第43-58页 |
·北京铁路局管辖干线概况 | 第43页 |
·线路轨道质量评价 | 第43-57页 |
·各因素隶属函数的确定 | 第43-47页 |
·专家主观权重 | 第47-49页 |
·专家客观权重 | 第49-52页 |
·指标权重的确定 | 第52-53页 |
·基于模糊数学的轨检车数据分析与处理程序 | 第53-54页 |
·实例结果与分析 | 第54-57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五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58-61页 |
·结论 | 第58-59页 |
·进一步研究方向 | 第59-6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1-64页 |
致谢 | 第64-65页 |
个人简历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6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