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1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1 引论 | 第11-33页 |
| ·问题的提出 | 第11-15页 |
| ·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27页 |
| ·研究思路 | 第27-2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8-33页 |
| 2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发展:学术性与竞技性的碰撞 | 第33-72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创建(1950-1955) | 第33-43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独立探索(1956-1960) | 第43-49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调整(1961-1965) | 第49-51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遭受冲击(1966-1976) | 第51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新开端(1977-1985) | 第51-56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新探索(1986-2000) | 第56-61页 |
| ·高等体育院校的新发展(2001-) | 第61-72页 |
| 3 国外体育院校发展:学术性与竞技性的不同表现 | 第72-105页 |
| ·国外体育院校的发展 | 第72-88页 |
| ·三种类型的体育院校 | 第88-97页 |
| ·对中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影响 | 第97-105页 |
| 4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: 学术性与竞技性的统一 | 第105-145页 |
| ·学术性与竞技性的含义 | 第105-121页 |
| ·学术性与竞技性的作用 | 第121-125页 |
| ·影响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特性的因素 | 第125-145页 |
| 5 中国高等体育院校“三结合”办学模式:学术性与竞技性的融合 | 第145-173页 |
| ·办学模式的概念 | 第145-146页 |
| ·“教学、训练、科研结合”办学模式的形成 | 第146-150页 |
| ·“教学、训练、科研结合”办学模式的内涵 | 第150-156页 |
| ·实施教学、训练、科研结合的办学模式 | 第156-173页 |
| 6 中国两种类别体育学院的特点比较:学术性与竞技性的论争 | 第173-195页 |
| ·两种类别体育学院存在的必然性 | 第173-175页 |
| ·两种类别体育学院办学状况的分析 | 第175-187页 |
| ·两种类别体育院校优势互补 | 第187-195页 |
| 7 结语:准确把握办学特性,正确实施办学模式 | 第195-200页 |
| ·处理好学术性与竞技性的关系 | 第195-196页 |
| ·处理好教学、训练、科研结合中的关系 | 第196-197页 |
| ·处理好借鉴学习与自主探索的关系 | 第197-198页 |
| ·处理好适应现实与超越现实的关系 | 第198-200页 |
| 致谢 | 第200-20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202-211页 |
| 附录1 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刊载高等体育院校改革与发展研究的论文统计 | 第211-214页 |
|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、出版的专著 | 第214-216页 |
| 附录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课题 | 第216-217页 |
| 附录4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| 第21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