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求书研究
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一 宋代以前求书源流略述 | 第10-18页 |
1. 三代文献的来源 | 第10-12页 |
2. 孔子:见于记载的求书第一人 | 第12-13页 |
3. 汉代:政府求书的开始 | 第13-15页 |
4. 三国至唐五代:求书的发展 | 第15-18页 |
二 宋代政府馆阁求书的方式 | 第18-32页 |
1. 宋代求书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8-20页 |
2. 宋代馆阁的求书次数 | 第20-22页 |
3. 宋代馆阁求书的目的 | 第22页 |
4. 宋代馆阁求书的方式 | 第22-30页 |
4.1 宋初对前朝图书的继承 | 第23-24页 |
4.2 下诏访书 | 第24-25页 |
4.3 重赏献书 | 第25-26页 |
4.4 借书抄写 | 第26-27页 |
4.5 按目录征求遗书 | 第27-29页 |
4.6 新撰书的搜求 | 第29-30页 |
5. 宋代求书数量 | 第30-31页 |
6. 宋代求书的收藏 | 第31-32页 |
三 宋代书院的求书方式 | 第32-35页 |
1. 帝王御赐 | 第33-34页 |
2. 著名学者赠送 | 第34页 |
3. 书院购买 | 第34-35页 |
4. 书院自刻书 | 第35页 |
四 宋代私人求书的方式 | 第35-40页 |
1. 继承前人的藏书 | 第36-37页 |
2. 私人间相互赠送 | 第37-38页 |
3. 私人购买 | 第38-39页 |
4. 图书的传抄 | 第39-40页 |
五 宋代寺院和道观的求书方式 | 第40-46页 |
1. 寺院的求书方式 | 第41-45页 |
1.1 僧徒间传抄 | 第41-42页 |
1.2 政府主持雕印刻经 | 第42-44页 |
1.3 帝王御赐经书 | 第44-45页 |
1.4 寺院购买 | 第45页 |
2. 道观的求书方式 | 第45-46页 |
六 南宋郑樵的求书理论 | 第46-51页 |
七 宋代求书与文献学的发展 | 第51-62页 |
1. 求书促进版本学的发展 | 第51-53页 |
2. 求书促进校勘学的发展 | 第53-56页 |
3. 求书促进目录学的发展 | 第56-59页 |
4. 求书促进文献考证的发展 | 第59-60页 |
5. 求书促进辨伪学、辑佚学的发展 | 第60-62页 |
八 宋代求书对后世的影响 | 第62-69页 |
1. “右文”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2. 效仿宋代,搜求遗籍 | 第63-64页 |
3. 编辑出版方面的影响 | 第64-65页 |
4. 史学方面的影响 | 第65-69页 |
九 宋代求书的局限性 | 第69-72页 |
结语 | 第72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77页 |
附图 | 第77-82页 |
论文摘要(中文) | 第82-84页 |
论文摘要(英文) | 第84-87页 |
后记 | 第87-88页 |
导师及作者简介 | 第8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