血管性眩晕症气虚血瘀型动物模型的建立
中文摘要 | 第1-6页 |
英文摘要 | 第6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| 第10-15页 |
1.实验材料 | 第10-11页 |
·实验动物 | 第10页 |
·高脂饲料 | 第10页 |
·试剂与器材 | 第10-11页 |
2.实验方法 | 第11-14页 |
·实验动物分组方法 | 第11页 |
·椎-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模型制作方法 | 第11页 |
·气虚血瘀证模型制作方法 | 第11页 |
·气虚血瘀症候分级、分度判定方法 | 第11-12页 |
·逃避刺激反射训练方法 | 第12页 |
·脑血流图的描记与分析方法 | 第12页 |
·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测定与分析方法 | 第12-13页 |
·眩晕症诱发产生方法及跳台耗时的观测方法 | 第13页 |
·肝脏DNA含量的测定方法 | 第13-14页 |
·脑干前庭神经核组织切片及观察方法 | 第14页 |
3.统计学处理方法 | 第14-15页 |
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| 第15-19页 |
1.行为学改变 | 第15-16页 |
·体重、行为表现比较 | 第15页 |
·跳台耗时比较 | 第15-16页 |
2.脑血流图改变 | 第16-17页 |
3.血液流变学改变 | 第17-18页 |
4.肝脏DNA含量对比 | 第18页 |
5.组织形态学观察 | 第18-19页 |
第三部分 讨论 | 第19-28页 |
1.现代医学对血管性眩晕的认识 | 第19-22页 |
·眩晕的概念及分类 | 第19-20页 |
·眩晕的发病机理 | 第20-21页 |
·血管性眩晕的临床表现及药物治疗 | 第21-22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21页 |
·药物治疗 | 第21页 |
·其他治疗 | 第21-22页 |
2.中医对眩晕发病机理的认识 | 第22-23页 |
3.制作血管性眩晕动物模型的实验依据 | 第23-24页 |
4.制作气虚血瘀证模型的实验依据 | 第24页 |
5.实验结果探讨 | 第24-26页 |
·跳台耗时结果探讨 | 第24-25页 |
·脑血流图结果探讨 | 第25页 |
·血液流变学结果探讨 | 第25页 |
·行为观察结果、体重及肝脏DNA含量结果的探讨 | 第25-26页 |
·总结 | 第26页 |
6 研究展望 | 第26-28页 |
结论 | 第28页 |
课题来源 | 第28-29页 |
致谢 | 第29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3页 |
附录图Ⅰ 脑血流图片 | 第33-34页 |
附录图Ⅱ 脑干前庭神经核组织切片图 | 第34-35页 |
附录Ⅲ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| 第3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