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天文学、地球科学论文--灾害地质学论文

德兴铜矿富家坞矿区地质灾害评估

第一章 绪论第1-15页
 1.1 前言第10-11页
  1.1.1 工作背景第10页
  1.1.2 建设项目概况第10-11页
  1.1.3 评估工作概况第11页
 1.2 地质灾害研究及评估发展现状第11-13页
 1.3 本文的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3-15页
第二章 矿区地质环境条件第15-27页
 2.1 气象水文第15页
  2.1.1 气象第15页
  2.1.2 水文第15页
 2.2 地形地貌第15-16页
 2.3 地层岩性第16-19页
  2.3.1 地层第16-17页
  2.3.2 岩浆岩第17页
  2.3.3 围岩蚀变特征第17-18页
  2.3.4 矿体分布特征第18-19页
 2.4 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第19-23页
  2.4.1 围岩及开采边坡岩性分析第19页
  2.4.2 岩土土体工程地质特征第19-23页
 2.5 地质构造及地震第23-24页
  2.5.1 地质构造第23-24页
  2.5.2 区域地应力第24页
  2.5.3 地震烈度第24页
 2.6 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第24-26页
  2.6.1 地下水类型及含水性第24-26页
  2.6.2 地下水补给和排泄条件第26页
 2.7 区域地质灾害情况第26-27页
第三章 矿区地质灾害发育现状及特征第27-35页
 3.1 崩塌与滑坡第27-29页
  3.1.1 露天采场与崩塌、滑坡第27-28页
  3.1.2 矿区公路与崩塌、滑坡第28-29页
  3.1.3 排土场与滑坡第29页
 3.2 采空区与采空塌陷第29-32页
  3.2.1 矿区以前坑采概况第29-30页
  3.2.2 采空区分布范围第30-31页
  3.2.3 采空区形态和规模第31页
  3.2.4 采空区冒落充填状况第31页
  3.2.5 采空区地面塌陷现状第31-32页
 3.3 采矿废石堆与泥石流第32-35页
  3.3.1 大茅山沟上游废石堆第32-33页
  3.3.2 富家坞铜矿露采边坡大滑坡废石堆第33页
  3.3.3 富家坞铜矿烧炭坞支沟废石堆第33页
  3.3.4 富家坞铜矿富家坞支沟废石堆第33-35页
第四章 地质灾害评估方法第35-44页
 4.1 评估方法简介第35页
 4.2 稳定性因素权重值P确定的几种方法第35-37页
  4.2.1 直接给定P值法第35-36页
  4.2.2 对比法第36页
  4.2.3 比例法第36页
  4.2.4 环比法第36-37页
  4.2.5 逻辑法第37页
 4.3 本文的稳定性及危险性评估方法第37-44页
  4.3.1 泥石流易发性评估方法第37-38页
  4.3.2 斜坡稳定性评估方法第38-42页
  4.3.3 其它评估方法第42-44页
第五章 矿区地质灾害评估第44-84页
 5.1 露天采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44-53页
  5.1.1 已有崩塌、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第44-46页
  5.1.2 泥石流易发性及影响评估第46-49页
  5.1.3 采空地面塌陷及其影响评估第49页
  5.1.4 露采边坡稳定性分析第49-53页
  5.1.5 矿坑涌水量预测第53页
 5.2 排土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53-59页
  5.2.1 已有崩塌、滑坡危险性现状评估第53-54页
  5.2.2 尾砂库稳定现状评估第54-56页
  5.2.3 排土场稳定性问题评述第56-58页
  5.2.4 泥石流易发性及影响评估第58-59页
 5.3 水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59-66页
  5.3.1 酸性水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59-63页
  5.3.2 集液库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63-66页
 5.4 采矿工业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66-71页
  5.4.1 采矿临时工业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66-67页
  5.4.2 粗碎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67-71页
 5.5 隧洞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71-74页
  5.5.1 胶带运矿隧洞地质灾害评估第71页
  5.5.2 酸性水输水管线隧洞地质灾害评估第71-73页
  5.5.3 采场排洪隧洞地质灾害评估第73-74页
 5.6 矿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第74-79页
  5.6.1 自然斜坡危险性现状评估第74-76页
  5.6.2 人工切坡危险性预测评估第76-79页
 5.7 地质灾害综合评估第79-84页
  5.7.1 露天采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第79页
  5.7.2 排土场地质灾害危险性第79-80页
  5.7.3 酸性水库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0-81页
  5.7.4 集液库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1页
  5.7.5 采矿临时工业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1-82页
  5.7.6 粗碎站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2页
  5.7.7 胶带运矿隧洞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2页
  5.7.8 酸性水输水管线隧洞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2页
  5.7.9 采场排洪隧洞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2-83页
  5.7.10 矿区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第83-84页
第六章 防治措施与建议第84-88页
 6.1 防治措施第84-86页
  6.1.1 露天采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4页
  6.1.2 排土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4-85页
  6.1.3 水库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5-86页
  6.1.4 采矿工业场地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6页
  6.1.5 隧洞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6页
  6.1.6 矿区公路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第86页
 6.2 建议第86-88页
第七章 结论及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88-90页
 7.1 结论第88页
 7.2 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88-90页
参考文献第90-93页
致谢第93-94页
发表的文章和参加的科研项目第94-95页
附图(7张)第95-101页
 附图1: 富家坞矿区总平面图第95-96页
 附图2: 富家坞矿区采空区及地面塌陷危险性评估图(1∶3000)第96-97页
 附图3: 富家坞矿区酸性水库库岸及坝肩稳定性评估图(1∶8000)第97-98页
 附图4: 富家坞矿区堆浸厂及集液库坝肩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(1∶2000)第98-99页
 附图5: 富家坞矿区采场临时工业场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(1∶2000)第99-100页
 附图6: 富家坞矿区粗碎站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(1∶2000)第100-101页
 附图7: 拟建联络公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图(1∶8000)第101页

论文共10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具有承载内衬的厚壁圆筒压力容器的自增强研究
下一篇:贪污罪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