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棉论文

双秆棉产量构成及形成机理的研究

摘要第1-9页
ABSTRACT第9-11页
第一章 文献综述第11-22页
 1. 常规(单秆)棉花的产量构成及产量品质形成机理第11-16页
   ·产量构成因素第11-12页
   ·棉花产量构成的时空分布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棉花产量构成的时间分布第12-13页
     ·棉花产量构成的空间分布第13页
   ·棉花产量及品质形成的机理第13-16页
     ·棉花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生育机理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干物质积累与棉花产量的关系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·棉花的合理生育进程、有效果节量和成铃强度第14页
     ·棉花产量形成的光合生理第14-16页
       ·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·叶面积指数(LAI)和透光率(BLT)第15-16页
 2. 双秆棉第16-17页
   ·双秆棉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论依据第16页
   ·双秆棉的增产效应及实践第16-17页
 3. 研究的背景、目的及意义第17-19页
 参考文献第19-22页
第二章 双秆棉产量构成和品质优势第22-33页
 1. 材料与方法第22-24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设计第22-23页
     ·试验地情况第22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22页
     ·主要栽培管理措施第22-23页
   ·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3-24页
     ·生育动态调查第23页
     ·铃重及衣分测定第23页
     ·测产第23页
     ·纤维品质测定第23-24页
 2. 结果与分析第24-31页
   ·产量及其构成第24-27页
     ·“双秆棉和单秆棉对比”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·产量结果及其构成因素比较第24页
       ·产量与其构成因素及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产量与构成因素间的相关分析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 ·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通径分析第26-27页
   ·“双秆棉和单秆棉对比”处理的纤维品质评价第27-31页
 3. 结论第31-32页
 参考文献第32-33页
第三章 双秆棉产量品质的形成机理第33-59页
 1. 材料与方法第33-36页
   ·试验材料与设计第33-35页
     ·试验地情况第33页
     ·试验设计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双秆棉和单秆棉对比试验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·品种和密度试验第34页
       ·外源调节物质试验第34页
     ·主要栽培管理措施第34-35页
   ·测定项目及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·田间考察项目与方法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生育动态调查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铃重及衣分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·生理测定项目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·干物重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叶面积指数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叶绿素含量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透光率的测定第35页
       ·单叶光合速率(Pn)的测定第35-36页
   ·数据分析第36页
 2. 结果与分析第36-57页
   ·生育性状第36-37页
     ·生育进程第36-37页
     ·果枝始节第37页
   ·群体现蕾强度和果节量第37-38页
   ·群体成铃强度及成铃时空分布第38-45页
     ·群体成铃强度第38-39页
     ·成铃的时空分布第39-45页
       ·铃数的时空分布第39-41页
       ·成铃率的时空分布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·铃重的时空分布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·单铃籽棉经济系数的时空分布第43-44页
       ·吐絮动态及霜前花率第44-45页
   ·群体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45-48页
     ·干物质积累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·干物质积累强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·干物质积累量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·干物质分配第47-48页
   ·光合生理机制第48-53页
     ·群体叶面积指数第48-49页
     ·叶绿素含量第49-50页
     ·底层透光率(BLT)第50-51页
     ·单叶光合速率第51-53页
   ·双秆棉高产优质的调节效应第53-57页
     ·不同品种和密度对双秆棉的调节效应第53-55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品种和密度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第53-54页
       ·不同品种和密度处理的群体结构第54-55页
     ·外源调节物质对双秆棉的调节效应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·“外源调节物质”处理的产量及其构成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·“外源调节物质”处理的群体结构第56-57页
 3. 结论第57-58页
 参考文献第58-59页
第四章 讨论与结论第59-63页
 1. 讨论第59-60页
   ·双秆棉的产量构成第59页
   ·双秆棉的纤维品质第59-60页
   ·双秆棉产量品质的形成机理第60页
     ·双秆棉的现蕾强度和成铃强度第60页
     ·双秆棉的干物质积累第60页
 2. 结论第60-62页
 参考文献第62-63页
致谢第63页

论文共6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数字化量可控细胞显微注射仪实验研究
下一篇:邓小平对辩证法思想的应用与发展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