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民调解制度重塑
中文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引言 | 第9-10页 |
一、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分析 | 第10-19页 |
(一) 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| 第10-11页 |
(二) 人民调解制度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| 第11-14页 |
1、人民调解制度的现实困境 | 第11-12页 |
2、人民调解制度作用下降的原因分析 | 第12-13页 |
3、人民调解制度面临的问题 | 第13-14页 |
(三) 人民调解制度发展的时代契机 | 第14-16页 |
(四) 上海市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尝试 | 第16-19页 |
二、ADR——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之考察 | 第19-33页 |
(一) ADR产生的背景原因分析 | 第19-20页 |
(二) ADR的主要类型及特征 | 第20-23页 |
(三) 域外国家和地区ADR利用状况简介 | 第23-27页 |
1、美国 | 第23-24页 |
2、英国 | 第24-26页 |
3、德国 | 第26页 |
4、日本 | 第26-27页 |
5、我国台湾地区 | 第27页 |
(四) ADR对我国之借鉴意义 | 第27-33页 |
三、改革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设想及建议 | 第33-45页 |
(一) 改革的动因 | 第33-34页 |
1、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| 第33页 |
2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 | 第33-34页 |
3、与国际上蓬勃发展的ADR运动遥相呼应 | 第34页 |
(二) 改革的理念 | 第34-37页 |
1、人民调解系自律组织体系 | 第35页 |
2、以“私权自治”为核心 | 第35-36页 |
3、以自由、效率为价值取向 | 第36-37页 |
(三) 改革亟待突破的四个问题 | 第37-40页 |
1、关于人民调解的概念与内涵的问题 | 第37-38页 |
2、关于人民调解的范围的问题 | 第38页 |
3、关于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问题 | 第38-39页 |
4、关于人民调解资金的问题 | 第39-40页 |
(四) 改革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法律思考 | 第40-41页 |
(五) 改革的配套措施 | 第41-45页 |
1、人民调解工作环境的创造 | 第41-42页 |
2、积极培育新型社会组织体内的调解力量 | 第42页 |
3、调解人员的专业化 | 第42-43页 |
4、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协同 | 第43页 |
5、人民调解与诉讼活动的协调 | 第43-45页 |
结语 | 第45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后记 | 第49-50页 |
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