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10页 |
英文摘要 | 第10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·目的和意义 | 第12页 |
·树木抗旱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5页 |
·水分胁迫对生长的影响 | 第13页 |
·水分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·水分胁迫与渗透调节的关系 | 第14页 |
·水分胁迫与活性氧积累 | 第14-15页 |
·油菜素内酯的提高植物抗逆性研究进展 | 第15-22页 |
·油菜素内酯在植物体内的分布、提取和合成 | 第15-16页 |
·油菜素内酯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| 第16-22页 |
·提高植物的抗寒性 | 第16-17页 |
·提高植物的抗热性 | 第17页 |
·提高植物的抗盐性 | 第17页 |
·增强植物的抗药性 | 第17-18页 |
·增强植物的抗病性 | 第18页 |
·对植物衰老的调节作用 | 第18-19页 |
·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| 第19-22页 |
·改善植物的渗透调节 | 第19页 |
·油菜素内酯与核酸、蛋白质 | 第19-20页 |
·油菜素内酯与植物保护酶 | 第20-21页 |
·油菜素内酯与脯氨酸累积 | 第21页 |
·油菜素内酯与丙二醛和膜透性 | 第21页 |
·油菜素内酯与光合作用 | 第21-22页 |
·研究进展 | 第22-23页 |
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| 第23-29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3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促进幼树生长效应研究 | 第23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减轻幼树水分胁迫效应研究 | 第23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对幼树叶片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23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材料与来源 | 第23页 |
·试验设计及实施技术路线 | 第23-24页 |
·采样方法 | 第24页 |
·指标测定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生长测定 | 第24-25页 |
·水分状况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叶片含水量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叶片水势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植物组织逆境伤害程度的测定 | 第25页 |
·植物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| 第25-26页 |
·植物组织中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| 第26页 |
·植物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(SOD)活性测定 | 第26页 |
·植物组织中过氧化物酶(POD)活性的测定 | 第26-27页 |
·植物组织中过氧化氢酶(CAT)活性的测定 | 第27页 |
·叶绿素含量测定 | 第27页 |
·光合性状指标的测定 | 第27-28页 |
·数据处理方法 | 第28-29页 |
第三章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的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| 第29-36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株高、地茎的影响 | 第29-31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根系的影响 | 第31-33页 |
·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生物量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种的水分生理特性研究 | 第36-41页 |
·NBR对三个树种清晨叶水势的影响 | 第36-37页 |
·NBR对三个树种叶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| 第37-38页 |
·NBR对三个树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和水分饱和亏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·结论 | 第40-41页 |
第五章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渗透调节物质和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1-52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叶组织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| 第42-46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| 第43-44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| 第44-46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| 第46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| 第46-50页 |
·树种SOD活性的变化 | 第46-48页 |
·树种POD活性的变化 | 第48-49页 |
·树种CAT活性的变化 | 第49-50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50-52页 |
第六章 天然油菜素内酯对三个树种光合特性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| 第52-69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光合色素的影响 | 第52-56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| 第56-59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| 第59-62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对三个树种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| 第66-67页 |
·结论与讨论 | 第67-69页 |
第七章 NBR对黄土高原造林树种抗旱性影响的综合评价 | 第69-74页 |
·抗旱性指标的选取 | 第69-71页 |
·三种苗木主成分的贡献值和累计贡献率 | 第71页 |
·三种苗木主成分的因子分析 | 第71-73页 |
·不同浓度NBR处理后三种苗木的主成分分析 | 第73-7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4-83页 |
致谢 | 第83-84页 |
作者简介 | 第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