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9-44页 |
第一节 苯酚的生产和需求 | 第19-23页 |
1. 世界苯酚的供需状况 | 第19-21页 |
·生产情况 | 第19-21页 |
·消费情况 | 第21页 |
2. 我国苯酚的供需状况 | 第21-23页 |
·生产情况 | 第21-22页 |
·消费情况 | 第22-23页 |
第二节 苯酚合成方法的绿色化学分析 | 第23-28页 |
1. 磺化法 | 第23-24页 |
2. 氯苯水解法 | 第24-25页 |
3. 环己酮-环己醇法 | 第25页 |
4. 甲苯-苯甲酸法 | 第25-26页 |
5. 异丙苯法 | 第26-28页 |
第三节 苯直接羟基化合成苯酚的研究进展 | 第28-38页 |
1. 分子氧作氧化剂 | 第28-30页 |
2.N_2O 作氧化剂 | 第30-33页 |
3.H_2O_2作氧化剂 | 第33-38页 |
·含铁催化剂和含铜催化剂 | 第33-36页 |
·以分子筛为催化剂 | 第36-38页 |
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38-3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9-44页 |
第二章 杂多酸的制备及催化活性研究 | 第44-125页 |
第一节 杂多酸简介 | 第44-47页 |
1. 杂多化合物的发展 | 第44-46页 |
2. 杂多化合物催化剂 | 第46-47页 |
第二节 磷(砷、硅)钼(钨)钒杂多酸的制备和表征 | 第47-71页 |
1. 制备 | 第47-51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47-48页 |
·主要试剂 | 第47-48页 |
·主要仪器 | 第48页 |
·杂多酸的合成 | 第48-51页 |
·12-钼磷酸(H_3PMo_(12)O_(40))的合成 | 第48页 |
·12-钨磷酸(H_3PW_(12)O_(40)) 的合成 | 第48页 |
·12-钼砷酸(H_3AsMo_(12)O_(40)) 和12-钨砷酸杂多酸(H_3AsW_(12)O_(40))合成 | 第48-49页 |
·12-钼硅酸(H_4SiMo_(12)O_(40)) 和12-钨硅酸杂多酸(H45iW12040)的合成 | 第49页 |
·11-钼钒磷杂多酸(H_4PMo_(11)O_(40))的合成 | 第49页 |
·10-钼钒磷(H_5PMp_(10)V_2O_(40))和9-钼钒磷杂多酸(H6PM09V3040)的合成 | 第49-50页 |
·H_4AsMo_(11)VO_(40)、H_5AsMo_(10)V_2O_(40)和H_6AsMo_9V_3O_(40)的合成 | 第50页 |
·11-钨钒磷(H_4PW_(11)VO_(40))和11-钨钒砷(H_4AsW_(11)VO_(40))的合成 | 第50页 |
·11-钼钒硅(H_5SiMo_(11)VO_(40))和11-钨钒硅(H_5SiW_(11)VO_(40))的合成 | 第50-51页 |
2. 表征 | 第51-68页 |
·杂多酸中元素的定量分析和杂多酸碱度的测定 | 第51-52页 |
·红外光谱 | 第52-55页 |
·制备杂多酸的XRD | 第55-57页 |
·UV-Vis 光谱 | 第57-60页 |
·热分析 | 第60-66页 |
·制备杂多酸的NMR | 第66-6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8-71页 |
第三节 杂多酸催化过氧化氢直接氧化苯制苯酚的研究 | 第71-80页 |
1. 实验部分 | 第71-72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71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和表征 | 第71页 |
·催化活性实验 | 第71-72页 |
2. 结果和讨论 | 第72-77页 |
·不同杂多酸的催化活性 | 第72-73页 |
·杂多酸用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反应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过氧化氢的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·反应时间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3. 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0页 |
第四节 钒取代的磷钼杂多酸室温下催化过氧化氢直接氧化苯制苯酚的研究 | 第80-100页 |
1. 实验部分 | 第80-81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80-81页 |
·催化活性实验 | 第81页 |
2. 结果和讨论 | 第81-97页 |
·催化剂的表征 | 第81-85页 |
·Sample I (理想产品H_4PMo_(11)VO_(40)·?H_2O) | 第82-83页 |
·Sample II (理想产品H_5PMo_(10)V_2O_(40)·?H_2O) | 第83-85页 |
·Sample III (理想产品H_6PMo_9V_3O_(40)·?H_2O) | 第85页 |
·杂多酸的催化活性 | 第85-97页 |
·产品苯酚的分离提纯和表征 | 第85-87页 |
·单钒和多钒取代的磷钼杂多酸的催化活性 | 第87-89页 |
·杂多酸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89-90页 |
·过氧化氢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90-92页 |
·醋酸浓度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92-93页 |
·反应温度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93-94页 |
·反应时间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94-95页 |
·催化剂的稳定性研究 | 第95-97页 |
3. 结论 | 第97-9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9-100页 |
第五节 负载杂多酸催化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的研究 | 第100-118页 |
1. 实验部分 | 第100-101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100-101页 |
·载体的处理 | 第101页 |
·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的制备 | 第101页 |
·催化活性实验 | 第101页 |
2. 结果与讨论 | 第101-115页 |
·四种载体的表面结构 | 第101-102页 |
·杂多酸在不同载体上的保留负载量 | 第102-104页 |
·杂多酸浓度对保留负载量的影响 | 第104页 |
·红外光谱分析 | 第104-106页 |
·X射线衍射分析 | 第106-108页 |
·负载型杂多酸的催化活性 | 第108-109页 |
·杂多酸的保留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09-110页 |
·负载型杂多酸催化剂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110-111页 |
·过氧化氢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111-113页 |
·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| 第113-114页 |
·负载杂多酸催化剂的稳定性 | 第114-115页 |
3. 结论 | 第115-11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16-118页 |
第六节 钒钼磷杂多酸催化苯直接羟化为苯酚的动力学研究 | 第118-125页 |
1. 实验部分 | 第118页 |
·仪器与试剂 | 第118页 |
·动力学实验 | 第118页 |
2. 结果与讨论 | 第118-123页 |
·苯羟化为苯酚的动力学 | 第118-122页 |
·催化剂浓度对初始速率的影响 | 第118-119页 |
·H_2O_2浓度对初始速率的影响 | 第119-120页 |
·底物苯的浓度对初始速率的影响 | 第120-121页 |
·羟化反应活化能的计算 | 第121-122页 |
·苯羟化反应的动力学数学模型 | 第122-123页 |
3. 结论 | 第123-12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4-125页 |
第三章 镍基催化剂催化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的研究 | 第125-147页 |
1. 实验部分 | 第125-127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125-126页 |
·载体的处理 | 第126页 |
·催化剂的制备 | 第126页 |
·催化剂中各组分含量的确定 | 第126页 |
·催化活性实验 | 第126-127页 |
2. 结果与讨论 | 第127-143页 |
·四种载体的表面结构 | 第127-128页 |
·催化剂中各组分含量的分析结果 | 第128-129页 |
·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| 第129-143页 |
·用不同载体制备的镍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| 第131-133页 |
·镍负载量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| 第133-134页 |
·添加剂对镍基催化剂的影响 | 第134-141页 |
·Fe、Ca、Ce、Pt 和Ni 单组分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| 第135-136页 |
·多组分负载型催化剂的催化活性 | 第136-141页 |
·镍基催化剂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141-142页 |
·过氧化氢用量对苯酚收率的影响 | 第142-143页 |
3. 结论 | 第143-1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45-147页 |
第四章 活性炭催化苯直接羟基化制苯酚的研究 | 第147-163页 |
1. 引言 | 第147-149页 |
·活性炭的结构 | 第147-149页 |
·晶格结构 | 第147页 |
·表面化学结构 | 第147-149页 |
·含氧官能团 | 第147-148页 |
·含氮官能团 | 第148-149页 |
·活性炭作为催化剂和催化剂载体的应用 | 第149页 |
2. 实验部分 | 第149-151页 |
·主要试剂和仪器 | 第149-150页 |
·活性炭的处理 | 第150页 |
·活性炭的表征 | 第150-151页 |
·活性炭孔结构测定 | 第150页 |
·Boehm 滴定 | 第150-151页 |
·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| 第151页 |
·催化活性实验 | 第151页 |
3. 结果和讨论 | 第151-161页 |
·活性炭的孔结构 | 第151-152页 |
·Boehm 滴定法测定的活性炭表面基团 | 第152-153页 |
·X 射线光电子能谱测定活性炭的表面组分 | 第153-154页 |
·活性炭的催化活性 | 第154-155页 |
·活性中心的确定 | 第155-158页 |
·不同浓度硝酸对活性炭的处理 | 第158-159页 |
·活性炭的稳定性 | 第159-160页 |
·反应机理推测 | 第160-161页 |
4. 结论 | 第161-1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62-163页 |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已录用论文目录 | 第163-166页 |
致谢 | 第166-167页 |
声明 | 第16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