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10页 |
第一章 上市公司关联担保概述 | 第10-17页 |
一、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概念 | 第10-11页 |
(一) 关联担保 | 第10页 |
(二) 关联担保与关联交易 | 第10-11页 |
二、关联担保的必要性及合理性 | 第11-13页 |
(一) 公司为股东担保是公司担保权能的体现 | 第11-12页 |
(二) 关联担保是集团公司利益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| 第12页 |
(三) 各国的立法均未明确禁止关联担保 | 第12-13页 |
三、法律控制上市公司担保行为的原因 | 第13-17页 |
(一) 社会理想 | 第13-14页 |
(二) 公平 | 第14-15页 |
(三) 风险控制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现状 | 第17-23页 |
一、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主要表现形式 | 第17-20页 |
(一) 上市公司为母公司或大股东担当“提款机” | 第18页 |
(二) 非关联公司间接互保以及连环担保的“连环套” | 第18-19页 |
(三) 上市公司“子债父保”为子公司担保 | 第19页 |
(四) 上市公司直接控股担保公司为关联企业担保 | 第19-20页 |
二、上市公司不规范关联担保的成因 | 第20-23页 |
(一) 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 | 第20-21页 |
(二) 股权结构的不合理 | 第21页 |
(三) 金融机构的因素 | 第21页 |
(四) 市场信用的缺失 | 第21-23页 |
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的相关立法规制 | 第23-36页 |
一、公司法上的关联担保规制 | 第23-30页 |
(一) 公司为其股东提供担保行为的法律效力 | 第23-28页 |
(二) 董事、经理以公司名义为股东提供担保的效力 | 第28-30页 |
二、担保法上的关联担保规制 | 第30-33页 |
(一) 我国《担保法》司法解释与我国《公司法》规定的冲突 | 第31-32页 |
(二) 我国《担保法》司法解释溯及既往效力的质疑 | 第32-33页 |
三、证券法上的关联担保规制 | 第33-36页 |
(一) 我国《证券法》及相关行政规章对关联担保效力的影响 | 第33-35页 |
(二) 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提供担保的通知的效力范围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纠纷的处理 | 第36-44页 |
一、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纠纷处理的考察 | 第36-37页 |
二、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纠纷处理的反思 | 第37-39页 |
(一) 关联担保效力的认定 | 第37-38页 |
(二) 无效关联担保责任的承担 | 第38-39页 |
三、上市公司关联担保纠纷的解决思路 | 第39-44页 |
(一) 严格关联担保的批准与披露程序 | 第40-41页 |
(二) 保护善意的债权人的合法利益 | 第41-44页 |
第五章 完善关联担保法律规制的建议 | 第44-50页 |
一、改变上市公司治理机构“形备而实不至”的状况 | 第44-48页 |
(一) 建立股东大会批准和表决权排除制度 | 第44-45页 |
(二) 完善股东质询权制度 | 第45-46页 |
(三) 健全股东大会瑕疵决议的撤销权制度 | 第46页 |
(四) 建立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| 第46-47页 |
(五) 明确董事义务,建立董事违反义务的责任追究制度 | 第47-48页 |
(六)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,强化公司内部治理。 | 第48页 |
二、完善关联担保的信息披露制度 | 第48-49页 |
三、完善关联担保的法律责任 | 第49-50页 |
结束语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4页 |
作者在读期间学术研究成果简介 | 第54-55页 |
论文内容独创性声明 | 第55-56页 |
后记 | 第5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