针刺加肝阳穴放血治疗急性面瘫随机对照研究
目录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前言 | 第9-10页 |
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| 第10-29页 |
综述一 中医部分 | 第10-25页 |
1. 古代文献关于面瘫的论述 | 第10-15页 |
·病名 | 第10页 |
·病位 | 第10-11页 |
·病因病机 | 第11-12页 |
·临床表现 | 第12页 |
·治疗 | 第12-15页 |
·针刺治疗 | 第12-14页 |
·灸法 | 第14-15页 |
·小结 | 第15页 |
2. 现代中医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| 第15-25页 |
·病因病机 | 第15-16页 |
·辨证分型 | 第16-17页 |
·治疗 | 第17-25页 |
·单纯针刺法 | 第17-18页 |
·针刺配合其他 | 第18-22页 |
·针刺配合综合治疗 | 第22-23页 |
·其他治疗 | 第23-25页 |
综述二 现代医学 | 第25-29页 |
1. 致病因素 | 第25-26页 |
·神经缺血学说 | 第25页 |
·免疫学说 | 第25页 |
·机体免疫力下降 | 第25页 |
·自体免疫学说 | 第25页 |
·病毒感染学说 | 第25-26页 |
·遗传学说 | 第26页 |
·其他学说 | 第26页 |
2 临床表现 | 第26-27页 |
3 预后 | 第27页 |
4 诊断与鉴别诊断 | 第27-28页 |
·中枢性面瘫 | 第27页 |
·吉兰-巴雷综合征 | 第27页 |
·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| 第27页 |
·继发性面神经麻痹 | 第27-28页 |
·莱姆病 | 第28页 |
·后颅窝病变 | 第28页 |
5. 治疗 | 第28-29页 |
·药物治疗 | 第28页 |
·理疗 | 第28页 |
·手术 | 第28-29页 |
第二部分 临床实验研究 | 第29-43页 |
一. 资料与方法 | 第29-33页 |
1. 一般资料 | 第29-30页 |
·临床资料 | 第29页 |
·诊断标准 | 第29页 |
·西医诊断标准 | 第29页 |
·病例纳入标准 | 第29页 |
·病例排除标准 | 第29-30页 |
·剔除标准 | 第30页 |
·脱落标准 | 第30页 |
2. 研究方法 | 第30-33页 |
·分组方法 | 第30页 |
·治疗方法 | 第30-31页 |
·观察指标 | 第31-33页 |
·分级标准 | 第31页 |
·症状评分量表 | 第31页 |
·积分观察方法 | 第31页 |
·临床疗效判断标准 | 第31页 |
·统计方法 | 第31-33页 |
二. 研究结果 | 第33-39页 |
1. 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| 第33-34页 |
·治疗前两组性别、年龄比较 | 第33页 |
·治疗前两组面瘫损伤程度比较 | 第33页 |
·治疗前两组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3-34页 |
2. 治疗后组内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4-35页 |
·治疗后组内H-R症状评分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4页 |
·治疗后组内H-B分级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4-35页 |
3. 治疗后组间评分比较 | 第35-36页 |
·治疗后组间H-B症状评分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5-36页 |
·治疗后组间H-B分级量表评分比较 | 第36页 |
4. 治疗后组间临床疗效情况比较 | 第36-37页 |
5. 治疗后组间痊愈情况比较 | 第37页 |
6. 结果 | 第37-39页 |
三. 讨论 | 第39-43页 |
1. 选穴依据 | 第40页 |
2. 放血依据 | 第40-41页 |
3. 现代医学依据 | 第41页 |
4. 结论 | 第41页 |
5. 临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41-43页 |
附表1 | 第43-44页 |
附表2 | 第44-4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6-49页 |
致谢 | 第49-50页 |
个人简历 | 第5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