缩写词 | 第1-11页 |
摘要 | 第11-13页 |
Abstract | 第13-15页 |
1 文献综述 | 第15-23页 |
·番红花的生物学特性 | 第15-17页 |
·番红花的植物特征 | 第15-16页 |
·番红花的生长发育过程 | 第16页 |
·番红花生长和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| 第16-17页 |
·番红花生长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| 第16页 |
·番红花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| 第16-17页 |
·生药番红花的药理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·番红花园艺学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·培养大球茎的方法研究 | 第18-19页 |
·提高番红花干花产量的方法研究 | 第19-20页 |
·番红花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| 第20-21页 |
·番红花病害研究进展 | 第21页 |
·展望 | 第21-23页 |
2 番红花球茎发育生物学研究 | 第23-3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材料 | 第23页 |
·方法 | 第23-24页 |
·球茎鲜重、芽数与单球茎花数的关系 | 第23页 |
·影响球茎大小的因素研究 | 第23-24页 |
·番红花辐射生物学效应研究 | 第24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1页 |
·球茎与番红花开花数的相关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·贮藏条件对番红花发育的影响 | 第25-26页 |
·影响番红花球茎大小的主要因素 | 第26-30页 |
·留芽总数对子代球茎生长的影响 | 第26-27页 |
·人工剔除侧芽对球茎生长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·将芽单切开后栽种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| 第28页 |
·母球茎大小与子代球茎大小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·栽种时期对番红花生长的影响 | 第29-30页 |
·番红花辐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 | 第30-31页 |
·讨论 | 第31-34页 |
·番红花球茎发育的生物学基础及栽培技术改良 | 第31页 |
·番红花栽培技术改良 | 第31-32页 |
·辐射处理对番红花球茎发育的生物学效应 | 第32-34页 |
3 番红花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| 第34-4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4-36页 |
·实验材料 | 第34页 |
·培养基的准备 | 第34页 |
·无菌材料的准备 | 第34-35页 |
·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| 第35-36页 |
·培养基的选择 | 第35页 |
·外植体的选择 | 第35页 |
·愈伤组织的增殖与分化 | 第35-36页 |
·以芽或小球茎直接诱导芽丛的研究 | 第36页 |
·芽丛的继代增殖与再生球茎的形成 | 第36页 |
·再生球茎的繁殖与再生植株的移栽 | 第3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6-42页 |
·MS培养基pH值的调整 | 第36-37页 |
·不同灭菌剂对外植体表面消毒效果的比较 | 第37页 |
·番红花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| 第37-40页 |
·以芽或小球茎直接诱导芽丛的研究 | 第40-41页 |
·芽丛的继代增殖与再生球茎的形成 | 第41页 |
·再生球茎的繁殖与再生植株的移栽 | 第41-42页 |
·讨论 | 第42-44页 |
4 番红花致病真菌的初步调查与防治 | 第44-5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材料与试剂 | 第44页 |
·方法 | 第44-46页 |
·病害种类的调查 | 第44-45页 |
·新发现为害番红花球茎的A.alternata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5-46页 |
·番红花真菌病害的防治 | 第46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6-53页 |
·球茎腐烂病病症描述 | 第46-47页 |
·两种腐烂病病菌的显微观察 | 第47-48页 |
·链格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| 第48-51页 |
·A.alternata菌株的致病性测定及其与青霉菌或镰刀菌的互作 | 第48-49页 |
·温度对A.alternata菌丝生长、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9页 |
·pH对A.alternata菌丝生长、孢子形成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49-50页 |
·相对湿度对A.alternat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50页 |
·碳、氮源对A.alternat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·抗菌剂CHE-I与多菌灵对致病真菌的抑制作用 | 第51-53页 |
·讨论 | 第53-54页 |
5 参考文献 | 第54-5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