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 | 第1-21页 |
第一章 我国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反倾销形势及其原因 | 第21-26页 |
一、 国外对我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的基本状况及成因 | 第21-24页 |
(一) 国际经贸形势的大环境所迫 | 第22页 |
(二) 价格竞争过于激烈 | 第22-23页 |
(三) 制度差异引起的歧视 | 第23页 |
(四) 国际营销手段单一 | 第23页 |
(五) 法律应诉不力 | 第23-24页 |
二、 国外进口产品在我国倾销的基本状况及成因 | 第24-26页 |
(一) 我国反倾销法律及法规体系有待完善 | 第24-25页 |
(二) 国内企业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 | 第25页 |
(三) 我国行业协会在企业反倾销工作中的作用发挥不够 | 第25-26页 |
第二章 如何认识倾销与反倾销相关概念和规定 | 第26-40页 |
一、 倾销的概念 | 第26-27页 |
二、 倾销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(一) 对进口国的影响 | 第27-28页 |
(二) 对出口国的影响 | 第28页 |
(三) 对第三国的影响 | 第28页 |
三、 倾销的确定 | 第28-33页 |
(一) 倾销的认定 | 第28-29页 |
(二) 正常价值的确定 | 第29-31页 |
(三) 出口价格的确定 | 第31-32页 |
(四) 价格比较及倾销幅度的确定 | 第32-33页 |
四、 损害的认定及倾销与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 | 第33-37页 |
(一) 确定损害的主要因素 | 第33-36页 |
(二) 因果关系的判断 | 第36-37页 |
五、 反倾销 | 第37-40页 |
(一) 反倾销法的概念 | 第37-38页 |
(二) 反倾销法的性质及特点 | 第38-40页 |
第三章 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0-52页 |
一、 我国行业协会在反倾销中的法律地位 | 第40-43页 |
二、 我国行业协会在国外防反倾销应诉工作中应起的作用 | 第43-47页 |
(一) 预警作用 | 第44页 |
(二) 协调作用 | 第44-45页 |
(三) 磋商作用 | 第45-46页 |
(四) 协助作用 | 第46页 |
(五) 利用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维护成员企业权益 | 第46-47页 |
(六) 利用WTO《反倾销协议》的复审制度,力争最短时间内取消反倾销措施 | 第47页 |
三、 我国行业协会在进口产品反倾销诉讼工作中应起的作用 | 第47-52页 |
(一) 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,应发挥行业管理的作用 | 第47-48页 |
(二) 作为企业代言人,应发挥游说和影响政府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的作用 | 第48页 |
(三) 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,及时监控国外进口产品对国内产业的冲击程度 | 第48-49页 |
(四) 发挥组织企业、代表行业,开展反倾销申诉工作的作用 | 第49页 |
(五) 协助或参与价格承诺谈判,并提供可行性建议 | 第49-50页 |
(六) 加强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司法审查中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(七) 利用WTO的保障条款,维护本国行业的经贸利益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我国行业协会反倾销工作中的不足及完善建议 | 第52-65页 |
一、 行业协会的性质及我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 | 第52-54页 |
二、 我国行业协会反倾销工作中应亟待解决的问题 | 第54-58页 |
(一) 行业协会的职能定位不明确 | 第55页 |
(二) 行业协会的代表性不强 | 第55-56页 |
(三) 行业协会的相关立法不足 | 第56页 |
(四) 行业协会规模小,人才匮乏 | 第56-57页 |
(五) 行业协会的数量和布局还难以满足反倾销工作的需要 | 第57-58页 |
三、 以反倾销为契机,加快完善我国行业协会的自身功能 | 第58-65页 |
(一) 就政府而言,相关部门应切实制定政策采取行动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 | 第58-61页 |
(二) 从行业协会自身而言,行业协会应切实练好“内功”,以完善自身职能,充分发挥自身作用 | 第61-65页 |
结论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后记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