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1-5页 |
英文摘要 | 第5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7页 |
1.1 黄瓜黑星病概述 | 第9-10页 |
1.1.1 黄瓜黑星病的危害症状 | 第9-10页 |
1.1.2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、寄主范围及生理变化 | 第10页 |
1.1.3 黄瓜黑星病的发生及侵染规律 | 第10页 |
1.2 黄瓜抗黑星病的研究 | 第10-12页 |
1.2.1 寄主对黑星病的抗性反应 | 第10页 |
1.2.2 寄主受侵染后的生理生化反应与抗性机制 | 第10-12页 |
1.3 植物诱导抗病性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8页 |
1.3.1 诱导抗病性的定义及其发展 | 第12页 |
1.3.2 生理生化机制 | 第12-16页 |
1.3.3 分子机制 | 第16-18页 |
1.4 机械应力在诱导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及其信号转导 | 第18-21页 |
1.5 植物类整合素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3页 |
1.6 RGD相关的粘附介导植物细胞防卫反应 | 第23-24页 |
1.7 小结 | 第24页 |
1.8 本课题介绍 | 第24-27页 |
1.8.1 存在问题及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| 第24-25页 |
1.8.2 本课题主要工作 | 第25页 |
1.8.3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1.8.4 本课题创新点 | 第26-27页 |
2 实验部分 | 第27-33页 |
2.1 应力诱导黄瓜抗病性的表达效果的测定 | 第27-29页 |
2.1.1 试验材料的准备 | 第27页 |
2.1.2 挑战接种菌的准备 | 第27页 |
2.1.3 试验方法 | 第27-29页 |
2.2 应力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生理指标的分析 | 第29-31页 |
2.2.1 材料 | 第29页 |
2.2.2 方法 | 第29-31页 |
2.3 RGD实验 | 第31-33页 |
2.3.1 材料 | 第31页 |
2.3.2 方法 | 第31-33页 |
3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33-46页 |
3.1 应力诱导初筛的试验结果 | 第33-34页 |
3.2 应力诱导参数第二次筛选结果 | 第34-36页 |
3.3 小结 | 第36页 |
3.4 应力诱导黄瓜抗黑星病的抗性相关酶活的变化 | 第36-42页 |
3.4.1 苯丙氨酸解氨酶(PAL)活性变化 | 第36-38页 |
3.4.2 过氧化物酶(POD)酶活的变化 | 第38页 |
3.4.3 多酚氧化酶(PPO)的活性变化 | 第38-39页 |
3.4.4 过氧化物歧化酶(SOD)变化 | 第39-40页 |
3.4.5 PR蛋白的测定 | 第40-42页 |
3.5 RGD实验结果 | 第42-46页 |
3.5.1 RGD处理后力诱导黄瓜抗病性表达结果 | 第42-43页 |
3.5.2 RGD处理后力诱导黄瓜接种黑性病后生理指标的检测 | 第43-45页 |
3.5.3 SOD酶活的测定结果 | 第45-46页 |
4 讨论 | 第46-49页 |
4.1 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过渡的必然性 | 第46页 |
4.2 应力刺激诱导黄瓜抗病性表达是黄瓜黑星病防治的新思路 | 第46-47页 |
4.3 应力诱导抗性的表达依赖于细胞壁和细胞膜之间的粘附 | 第47-48页 |
4.4 RGD介导的粘附在植物抗病信号的转导中的作用 | 第48-49页 |
5 结论及后续工作建议 | 第49-50页 |
5.1 本课题结论 | 第49页 |
5.2 后续工作建议 | 第49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6页 |
附录 | 第56-5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