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6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1 绪论 | 第9-27页 |
·研究背景 | 第9页 |
·主要除氟方法 | 第9-24页 |
·沉淀法 | 第9-10页 |
·吸附法 | 第10-13页 |
·离子交换树脂法 | 第13-14页 |
·膜分离法 | 第14-17页 |
·混凝法 | 第17-18页 |
·电吸附法 | 第18-24页 |
·研究目的与意义 | 第24页 |
·研究内容 | 第24-26页 |
·技术路线 | 第26-27页 |
2 实验材料与方法 | 第27-34页 |
·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7页 |
·4种碳材料电促除氟效果的比较 | 第27-29页 |
·复合颗粒电极的制备方法 | 第27-28页 |
·动态电促反应器 | 第28页 |
·电阻率曲线 | 第28页 |
·导电性相近的4种复合颗粒电极效果评价 | 第28-29页 |
·材料表征 | 第29页 |
·复合颗粒电极除氟性能评价 | 第29-32页 |
·不同乙炔炭黑比例的复合颗粒电极的表面性质和破碎强度 | 第29-30页 |
·乙炔炭黑研究比例选择 | 第30页 |
·操作条件与溶液性质对电促效果的影响 | 第30页 |
·20%AB在吸附前后性质的变化 | 第30-31页 |
·20%AB的TOC溶出 | 第31页 |
·电极的再生性能 | 第31-32页 |
·复合颗粒电极电化学性能评价 | 第32-34页 |
·电极和测试装置 | 第32页 |
·电化学性能测试 | 第32-34页 |
3 实验结果与讨论 | 第34-64页 |
·4种碳材料电促除氟效果的比较 | 第34-43页 |
·4种碳材料的表面形貌和性质基本参数 | 第34-35页 |
·电阻率曲线 | 第35页 |
·材料表征 | 第35-39页 |
·除氟效果评价 | 第39-41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41-43页 |
·复合颗粒电极除氟性能评价 | 第43-57页 |
·表面性质与破碎强度 | 第43-44页 |
·乙炔碳黑比例的选择 | 第44-45页 |
·操作条件与溶液性质对电促效果的影响 | 第45-49页 |
·吸附前后20%AB性质的变化 | 第49-52页 |
·20%AB 的 TOC 溶出 | 第52页 |
·20%AB的再生性能 | 第52-56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56-57页 |
·复合颗粒电极电化学性能评价 | 第57-64页 |
·电解质的选择 | 第57-58页 |
·循环伏安曲线 | 第58-61页 |
·交流阻抗谱 | 第61-62页 |
·实验结果 | 第62-64页 |
4 结论与建议 | 第64-66页 |
·结论 | 第64页 |
·建议 | 第64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3页 |
个人简介 | 第73-74页 |
导师简介 | 第74-75页 |
获得成果目录 | 第75-76页 |
致谢 | 第7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