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混合菌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应用研究

第一章 绪论第1-20页
   ·传统絮凝剂的缺陷及开发微生物絮凝剂的必要性第10-11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研究的现状第11-12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产生菌的种类第12-13页
   ·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絮凝能力的因素第13-15页
     ·温度第14页
     ·pH值第14页
     ·金属离子第14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分子量第14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浓度第14-15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第15-16页
  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合成第15页
     ·影响微生物絮凝剂合成的因素第15-16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作用机理第16-17页
     ·“桥联作用”机理第16页
     ·“类外源絮凝聚素”假说第16页
     ·“菌体外纤维素纤丝”学说第16-17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第17-18页
     ·城市污水的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·废水的脱色第17页
     ·悬浮颗粒的去除第17页
     ·畜牧场废水的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·膨胀污泥处理第17页
     ·对淀粉废水处理第17-18页
   ·微生物絮凝剂的发展趋势第18页
   ·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第18-20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意义第18页
     ·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8-19页
     ·本研究创新之处第19-20页
第二章 絮凝剂产生茵的分离纯化与鉴定及絮凝条件优化第20-30页
   ·实验材料、设备及方法第20-23页
     ·仪器第20-21页
     ·实验药剂与材料第21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第21-22页
     ·实验方法第22-23页
   ·菌种的筛选、鉴定第23-24页
   ·影响絮凝剂WBF-2产生的因素第24-29页
     ·碳源对其絮凝效果的影响第25页
     ·氮源对其絮凝率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·原水pH值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26页
     ·培养基的初始pH值对絮凝率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 ·发酵时间与絮凝率的关系第27-28页
     ·培养温度对絮凝剂产生的影响第28页
     ·转速对絮凝率的影响第28-2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29-30页
第三章 混合菌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絮凝性能的研究第30-36页
   ·高效絮凝混合菌的筛选第30-31页
   ·混合菌Y-3产絮凝剂的性能及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第31-35页
     ·不同培养基对絮凝作用的影响第31-32页
     ·絮凝剂的投加量与絮凝效果的关系第32-33页
     ·原水pH值对絮凝率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·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·Ca~(2+)的用量对絮凝率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四章 混合菌利用啤酒废水产絮凝剂的研究第36-40页
   ·啤酒废水的性质与来源第36页
   ·菌种及其来源第36页
   ·混合菌利用啤酒废水的性能研究第36-39页
     ·不同废水浓度对产生絮凝剂的影响第36-37页
     ·不同初始pH值对产生絮凝剂YF-3的影响第37-38页
     ·不同混合菌利用废水产生的絮凝剂絮凝性能第38-39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39-40页
第五章 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、结构及絮凝机理分析第40-50页
   ·实验设备和方法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实验设备第40页
     ·絮凝剂提纯方法第40页
     ·糖和蛋白质的呈色反应第40-42页
     ·傅立叶吸收光谱法第42页
   ·分子组成、结构及理化性质研究第42-45页
     ·呈色反应第42页
     ·红外扫描分析第42-43页
     ·絮凝剂理化性质第43-45页
   ·絮凝剂YF-3与天然多糖类絮凝剂的比较第45-46页
   ·絮凝剂的絮凝机理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分子结构与絮凝机理第46页
     ·分子构型与絮凝机理第46-47页
     ·分子量与絮凝机理第47页
     ·絮凝特性与絮凝机理第47页
   ·絮凝过程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48-50页
第六章 实际废水处理应用研究第50-55页
   ·实验方法第50页
   ·菌种的来源、污水的来源及对实际污水的处理第50页
   ·对啤酒废水的处理第50-52页
     ·CaCl_2作为助凝剂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第51-52页
     ·与絮凝剂PAC混合使用处理啤酒废水的研究第52页
   ·对含藻污水浊度的去除研究第52-54页
     ·单独用微生物絮凝剂对浊度的去除第52-53页
     ·单独用聚合硫酸铁对浊度的去除第53页
     ·混合投加量的确定及其处理效果第53-54页
   ·本章小结第54-55页
第七章 结论与展望第55-57页
   ·结论第55页
   ·展望第55-57页
参考文献第57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中美税法之比较研究
下一篇:煮糖结晶过程的动态矩阵控制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