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弹性力学原理的自动综合位移模型
摘要 | 第1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7-17页 |
1.1 综合、地图综合与地图制图综合 | 第7-9页 |
1.1.1 综合 | 第7页 |
1.1.2 地图综合与地图制图综合 | 第7-8页 |
1.1.3 地图综合——矛盾的对立统一 | 第8-9页 |
1.2 地图综合与人类思维特点的联系 | 第9-11页 |
1.3 地图制图综合中的空间关系 | 第11-12页 |
1.4 地图综合是一个优化过程 | 第12-13页 |
1.5 地图自动综合的研究现状 | 第13-15页 |
1.5.1 自动综合的理论与方法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5.2 自动综合研究机构及成果 | 第14-15页 |
1.5.3 自动综合面临的问题 | 第15页 |
1.6 论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位移研究现状及方法分析 | 第17-24页 |
2.1 地图冲突 | 第17-18页 |
2.1.1 地图冲突产生的原因 | 第17页 |
2.1.2 冲突的解决方法 | 第17-18页 |
2.2 位移算子 | 第18-20页 |
2.2.1 冲突探测 | 第18页 |
2.2.2 移动操作 | 第18-19页 |
2.2.3 平移和变形 | 第19页 |
2.2.4 位移的传播 | 第19-20页 |
2.3 位移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3页 |
2.4 位移方法分析 | 第23-24页 |
第三章 弹性力学与有限元基本知识 | 第24-40页 |
3.1 弹性力学原理 | 第25-32页 |
3.1.1 弹性力学本构方程 | 第25-29页 |
3.1.2 杆件的受力及变形 | 第29-30页 |
3.1.3 弹性力学能量原理 | 第30-32页 |
3.2 有限元方法 | 第32-40页 |
3.2.1 有限元方法的基本步骤 | 第32-33页 |
3.2.2 杆件单元与三角形单元刚度矩阵的求解 | 第33-38页 |
3.2.3 波前法求解过程 | 第38-40页 |
第四章 基于弹性力学原理的目标平移 | 第40-53页 |
4.1 地图符号 | 第40-42页 |
4.1.1 地图符号的分类 | 第40页 |
4.1.2 符号的定位定向 | 第40-42页 |
4.2 目标的冲突探测方法与受力分析 | 第42-45页 |
4.2.1 冲突探测 | 第42-44页 |
4.2.2 目标受力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3 基于平面空间变形的平移方法 | 第45-47页 |
4.3.1 构建平面空间关系 | 第45页 |
4.3.2 建立三角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| 第45-46页 |
4.3.3 集合单元形成总性质方程 | 第46-47页 |
4.3.4 方程求解 | 第47页 |
4.4 基于平面杆件的平移方法 | 第47-49页 |
4.4.1 模拟平面杆件模型构建目标的空间关系 | 第47-48页 |
4.4.2 建立杆件单元的单元刚度矩阵 | 第48页 |
4.4.3 集合杆件单元形成总性质方程 | 第48-49页 |
4.4.4 方程求解 | 第49页 |
4.5 两种方法的分析比较 | 第49-53页 |
第五章 基于弹性力学原理的目标变形 | 第53-60页 |
5.1 冲突与变形 | 第53-54页 |
5.2 变形目标冲突的探测与受力分析 | 第54-56页 |
5.3 目标变形方法 | 第56-58页 |
5.3.1 建立单元刚度矩阵 | 第56页 |
5.3.2 确定并集合相关的变形目标 | 第56-57页 |
5.3.3 确定边界条件并求解方程 | 第57-58页 |
5.4 刚度单元各参数对变形的影响 | 第58-60页 |
第六章 基于弹性力学原理的位移模型的系统实现 | 第60-78页 |
6.1 课题基本情况 | 第60-62页 |
6.2 位移方法实施策略 | 第62-65页 |
6.2.1 位移实施的顺序策略 | 第62-64页 |
6.2.2 迭代策略 | 第64页 |
6.2.3 收敛策略 | 第64-65页 |
6.3 居民地与道路位移方法实施 | 第65-73页 |
6.3.1 目标的位移区域划分与混合受力分析 | 第65-68页 |
6.3.2 道路变形操作 | 第68-71页 |
6.3.3 居民地平移操作 | 第71-73页 |
6.4 自然形态面目标的位移 | 第73-76页 |
6.4.1 自然形态面目标约束条件 | 第74-75页 |
6.4.2 面目标冲突探测及受力分析 | 第75页 |
6.4.3 面目标变形处理 | 第75-76页 |
6.5 算法精度分析与指标 | 第76-78页 |
第七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| 第78-8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0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