基于时空变化的我国城市受限空间安全效率研究
| 摘要 | 第1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12页 |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24页 |
| ·研究背景 | 第12-17页 |
| ·地下空间资源的利用成为解决城市问题的有效手段 | 第12-14页 |
| ·政府出台政策,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| 第14页 |
| ·地下空间安全形势严峻、亟待改善 | 第14-15页 |
| ·时空变化对受限空间安全效率的研究的需求 | 第15-17页 |
| ·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17页 |
| ·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及研究综述 | 第17-21页 |
| ·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概述 | 第17-18页 |
| ·国内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现状及研究概述 | 第18-19页 |
| ·城市地下空间安全研究综述 | 第19-20页 |
| ·已有研究成果问题 | 第20-21页 |
| ·研究思路、内容及方法 | 第21-24页 |
| ·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1页 |
| ·技术路线 | 第21-22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22-24页 |
| 第二章 城市地下空间安全效率表达框架及量化模型 | 第24-34页 |
| ·相关理论综述 | 第24-25页 |
| ·安全经济学相关理论 | 第24-25页 |
| ·投入产出相关理论 | 第25页 |
| ·系统分析相关理论 | 第25页 |
| ·相关概念界定 | 第25-28页 |
| ·城市受限空间 | 第25-26页 |
| ·安全效率 | 第26页 |
| ·时空变化的内涵 | 第26-27页 |
| ·城市地下空间的特点及分类 | 第27-28页 |
| ·城市地下空间重点发展领域 | 第28-29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表达框架及量化模型 | 第29-30页 |
| ·安全效率的结构性和对称性分析 | 第30-32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范围及评价方法 | 第32-33页 |
| ·评价范围 | 第32-33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方法 | 第33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33-34页 |
| 第三章 地铁安全效率分析 | 第34-44页 |
| ·地铁系统安全分析 | 第34-36页 |
| ·地铁安全综述 | 第34-35页 |
| ·地铁部分领域安全分析 | 第35-36页 |
| ·相应安全措施的效果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地铁安检的安全效率分析 | 第36页 |
| ·地铁安全屏蔽门安全效率分析 | 第36-37页 |
| ·地铁提高运力安全效率分析 | 第37页 |
| ·地铁楼梯扶手安全效率评价 | 第37-43页 |
| ·评价选择依据 | 第37-38页 |
| ·问卷设计及数据收集过程 | 第38页 |
| ·评价过程及结果 | 第38-43页 |
| ·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43-44页 |
| 第四章 架空线入地安全效率分析 | 第44-56页 |
| ·城市生命线系统安全分析 | 第44-45页 |
| ·架空线入地电缆化改造概况 | 第45-46页 |
| ·架空线入地电缆化的优势分析 | 第46-48页 |
| ·架空线入地电缆化安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51页 |
| ·架空线入地安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| 第48-49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指标涵义说明 | 第49-51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模型 | 第51-52页 |
| ·架空线入地工程安全效率评价实证分析 | 第52-55页 |
| ·结论及政策建议 | 第55-56页 |
| 第五章 地下商业设施安全效率分析 | 第56-61页 |
| ·地下商业设施发展状况 | 第56-57页 |
| ·地下商业设施安全分析 | 第57页 |
| ·地下商业街安全疏散效率评价体系 | 第57-59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| 第57-58页 |
| ·安全效率评价指标描述 | 第58-59页 |
| ·本章小结 | 第59-61页 |
|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| 第61-64页 |
| ·结论 | 第61-62页 |
| ·难点及创新点 | 第62-63页 |
| ·展望 | 第63-64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64-68页 |
| 附录 | 第68-73页 |
| 致谢 | 第73-74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74-75页 |
| 作者及导师简介 | 第75-76页 |
|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| 第76-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