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5-35页 |
·前言 | 第15-16页 |
·介电弹性体的研究进展 | 第16-25页 |
·电活性材料的发展 | 第16-18页 |
·介电弹性体的驱动机理 | 第18-20页 |
·介电弹性体的发展 | 第20-24页 |
·介电弹性体材料面临的挑战 | 第24-25页 |
·材料的介电性质 | 第25-29页 |
·电介质的极化机理 | 第25页 |
·电介质的性能表征参数 | 第25-27页 |
·如何提高电介质的介电常数 | 第27-29页 |
·材料的机械性能 | 第29-32页 |
·材料的力学性能 | 第29-30页 |
·影响橡胶机械性能的因素 | 第30-32页 |
·聚合物基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的性能改进 | 第32-33页 |
·影响介电弹性体材料功能性的因素 | 第32页 |
·提高介电常数 | 第32-33页 |
·控制驱动场强 | 第33页 |
·降低弹性模量 | 第33页 |
·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| 第33-35页 |
第二章 材料的选择、制备和测试的方法 | 第35-49页 |
·材料的选择与制备 | 第35-42页 |
·半导体填料的选择 | 第35-36页 |
·聚合物基体的选择 | 第36-40页 |
·加工助剂的选择 | 第40-41页 |
·复合材料加工工艺的选择 | 第41-42页 |
·实验流程与材料制备 | 第42-45页 |
·机械共混法制备 TiO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 | 第42-43页 |
·溶液法制备 TiO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 | 第43-44页 |
·硅橡胶的交联成型反应 | 第44页 |
·硅烷偶联剂对 TiO_2纳米粒子的表面改性 | 第44-45页 |
·复合材料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| 第45-49页 |
·实验仪器列表 | 第45页 |
·微观形貌表征 | 第45页 |
·微观结构表征 | 第45-46页 |
·介电性能的测试方法 | 第46页 |
·机械性能的测试方法 | 第46页 |
·介电弹性体电致驱动性能测试方法 | 第46-49页 |
第三章 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| 第49-67页 |
·引言 | 第4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49-64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加工与成型工艺的探讨 | 第49-53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 | 第53-54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| 第54-56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| 第56-60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驱动敏感度分析 | 第60-61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的电致伸缩分析 | 第61-62页 |
·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与 3M VHB4910 性能对比 | 第62-64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64-67页 |
第四章 TiO_2/PDMS 两相低模量复合材料界面改性及对其敏感度性能影响 | 第67-77页 |
·引言 | 第67页 |
·TiO_2的表面改性 | 第67-70页 |
·表面改性剂的选择 | 第67-69页 |
·改性工艺 | 第69-70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0-75页 |
·红外谱图分析 | 第70-71页 |
·DSC 热分析 | 第71页 |
·硅烷偶联剂改性对 TiO_2/PDMS 复合材料微观形貌的影响 | 第71-73页 |
·硅烷偶联剂改性对 TiO_2/PDMS 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| 第73页 |
·硅烷偶联剂改性对 TiO_2/PDMS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| 第73-74页 |
·硅烷偶联剂改性对 TiO_2/PDMS 复合材料电致驱动敏感度的影响 | 第74-75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75-77页 |
第五章 介电弹性体复合材料驱动过程中受力分析与 3D 形变算法的提出 | 第77-91页 |
·引言 | 第77-79页 |
·结果与讨论 | 第79-89页 |
·驱动过程分析 | 第79-81页 |
·静电力微元法分析 | 第81-85页 |
·3D 驱动形变修正算法的提出 | 第85-86页 |
·修正算法的实验验证 | 第86-89页 |
·本章结论 | 第89-91页 |
第六章 结论 | 第91-9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3-99页 |
致谢 | 第99-100页 |
作者简介和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| 第100-101页 |
导师简介 | 第101-102页 |
附件 | 第102-10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