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英文摘要 | 第1-4页 |
前言 | 第4-6页 |
一、 轻率、大意的许诺--贝尔福宣言 | 第6-10页 |
(一) 英国“一女嫁二夫”的策略 | 第6-7页 |
(二) “贝尔福宣言”出台的动机和背景 | 第7-9页 |
1 、 魏兹曼的“穿针引线”--英国战略利益与犹太人复国主义目标的暗合 | 第7-8页 |
2 、 英国的“人道主义”信念--为欧洲文明反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过赎罪 | 第8页 |
3 、 赢取俄国和美国犹太人的支持 | 第8-9页 |
(三) “贝尔福宣言”--赌徒式的大实验 | 第9-10页 |
二、 英国在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战略平衡策略(1918年-1939年) | 第10-21页 |
(一) 1918年--30年初期英国的“扶犹抑阿”政策 | 第10-13页 |
1 、 犹太移民开始加速 | 第10-11页 |
2 、 英国巴勒斯坦委任政权对阿犹政策的差异性 | 第11-12页 |
3 、 1929年骚乱和帕斯菲尔德白皮书 | 第12-13页 |
(二) 30年初期至1939年白皮书的发表,英国的“扶阿抑犹”政策--绥靖序幕的拉开 | 第13-21页 |
1 、 希特勒上台和反犹政策的开始 | 第13-14页 |
2 、 大量德国犹太人逃往巴勒斯坦,阿犹矛盾加剧 | 第14-15页 |
3 、 1936年大动乱和“皮尔报告”--天平开始向阿拉伯倾斜 | 第15-16页 |
4 、 1938年“姑息”德国纳粹年--英国被迫调整中东政策 | 第16-17页 |
5 、 1939年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白皮书的出台--对犹太人“落井下石” | 第17-20页 |
6 、 从“贝尔福宣言”看1939年白皮书的实质 | 第20-21页 |
三、 1939年--1945年二战期间,英国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| 第21-28页 |
(一) 英国想方设法阻挠犹太人离开欧洲 | 第21-24页 |
1 、 战时对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利益的权衡 | 第21页 |
2 、 拦截“非法”犹太难民船只并遣返回欧洲或荒岛 | 第21-24页 |
(1) 严格执行1939年白皮书、控制犹太移民数额 | 第21-23页 |
(2) 阻止德国间谍混入犹太难民中进入巴勒斯坦 | 第23-24页 |
(3) 更多的犹太人留在欧洲可以抑制德国经济的发展 | 第24页 |
(二) 英国本土拒绝承担接纳德占区犹太难民的责任 | 第24页 |
(三) 比尔特摩尔会议--以本.古里安为首的亲美派占上锋 | 第24-25页 |
(四) 巴勒斯坦犹太武装组织开始谋求暴力解决危机 | 第25-26页 |
(五) 战争胜利在即时,否定“营救集中营犹太人”计划 | 第26-27页 |
(六) 600万犹太人牺牲在英国绥靖政策的祭坛上 | 第27-28页 |
四、 1945年--1948年英国绥靖政策的彻底失败--英黯然退出巴勒斯坦 | 第28-32页 |
五、 结语:反思与启示 | 第32-35页 |
注释 | 第35-3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7-38页 |
后记 | 第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