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RIPs协议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研究
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引言 | 第8-10页 |
第1章 TRIP_S协议商业秘密的概念和构成要件 | 第10-26页 |
·商业秘密的概念 | 第10-13页 |
·TRIP_S协议对商业秘密的表述 | 第10页 |
·各国立法对商业秘密界定的比较 | 第10-13页 |
·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| 第13-23页 |
·TRIP_S协议的规定 | 第13-18页 |
·各国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比较 | 第18-23页 |
·商业秘密的范围 | 第23-24页 |
·商业秘密保护纳入TRIP_S协议谈判的背景 | 第24-26页 |
第2章 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理分析 | 第26-36页 |
·商业秘密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| 第26-29页 |
·商业秘密保护的由来 | 第26-27页 |
·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模式 | 第27-28页 |
·商业秘密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| 第28-29页 |
·商业秘密制度存在的经济根源 | 第29-31页 |
·商业秘密保护的法理依据 | 第31-36页 |
·合同法理论及其评价 | 第31-32页 |
·侵权法理论及其评价 | 第32-33页 |
·财产法理论及其评价 | 第33-34页 |
·反不正当竞争理论 | 第34-36页 |
第3章 商业秘密权及其内容 | 第36-43页 |
·商业秘密权的界定 | 第36页 |
·商业秘密权的法律性质 | 第36-39页 |
·商业秘密的财产权属性 | 第36-37页 |
·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属性 | 第37-39页 |
·商业秘密权的主体与客体 | 第39-40页 |
·商业秘密权的内容 | 第40-42页 |
·对商业秘密权的限制 | 第42-43页 |
第4章 侵犯商业秘密权及其法律救济 | 第43-64页 |
·侵犯商业秘密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| 第43-44页 |
·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类型 | 第44-48页 |
·美国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4-45页 |
·英国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5页 |
·德国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5-46页 |
·日本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6-47页 |
·台湾地区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7-48页 |
·我国法上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| 第48页 |
·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 | 第48-50页 |
·侵权的归责原则 | 第50-52页 |
·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原则的法律依据 | 第51页 |
·适用推定过错责任原则的理论依据 | 第51-52页 |
·侵犯商业秘密权的法律救济 | 第52-62页 |
·美国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52-55页 |
·英国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55页 |
·德国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55-56页 |
·日本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56-58页 |
·台湾地区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58-61页 |
·我国法上的救济方法 | 第61-62页 |
·善意第三人的责任 | 第62-64页 |
·各国关于善意第三人责任的比较 | 第62-63页 |
·善意第三人责任浅析 | 第63-64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制度的构想 | 第64-80页 |
·商业秘密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| 第64-66页 |
·知识产权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| 第64-65页 |
·作为商业秘密法生长点的反不正当竞争法 | 第65-66页 |
·我国立法现状分析 | 第66-70页 |
·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现状 | 第66-69页 |
·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的不足 | 第69-70页 |
·解决对策 | 第70-80页 |
·企业对商业秘密保护的对策 | 第70-72页 |
·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立法的对策 | 第72-80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80-8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| 第81-82页 |
致谢 | 第82-8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3-8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