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-10页 |
一、 朱熹山水诗的思想渊源 | 第10-16页 |
(一) 儒家的山水比德观念 | 第10-12页 |
(二) 禅宗对山水的独特感悟 | 第12-14页 |
(三) 道家的自然观和山水悟道途径 | 第14-16页 |
二、 朱熹对前辈理学家山水诗的继承和诗歌理论的反动 | 第16-23页 |
(一) 朱熹前理学家的诗学理论和山水诗 | 第16-18页 |
(二) 批判与继承 | 第18-23页 |
三、 朱熹山水诗的艺术渊源 | 第23-36页 |
(一) 设象取景的选择 | 第23-28页 |
(二) 景理交融的传统 | 第28-31页 |
(三) 触物寄怀下的言志抒情和精神愉悦 | 第31-34页 |
(四) 朴质自然的艺术追求 | 第34-36页 |
四、 嬗变与超越 | 第36-44页 |
(一) 从“山水娱情”到“以理节情”的转化 | 第36-38页 |
(二) 从“山水人格美”到“山水道德一体”的超越 | 第38-41页 |
(三) 含蓄与畅达的矛盾嬗变 | 第41-44页 |
结语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7页 |
致谢 | 第47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