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医药、卫生论文--中国医学论文--中国少数民族医学论文

壮医经筋二联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引言第9-11页
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-30页
    1 壮医、中医、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第11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 壮医对肩周炎的认识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1 病因病机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1.2 证候分型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病因病机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证候分型第15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第15-1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研究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2 病因病机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3.3 病理分期第16-17页
    2 壮医、中医及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第17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 壮医药治疗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2 中医药治疗第18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3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第20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相关疗法的总结与展望第22页
    3 壮医经筋疗法第22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 经筋病病理机制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“四维相代”观念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2 经筋病灶特点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3 壮医经筋疗法对肩周炎的认识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 肩部常见病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2 肩部相关经筋的循行分布第25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4 壮医经筋二联术第28-30页
第二章 临床研究第30-53页
    1 临床资料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1 研究对象来源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1.2 诊断标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1 中医诊断标准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2.2 壮医诊断标准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1.3 纳入标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4 排除标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5 剔除标准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1.6 病例脱落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1.6.1 脱落后的处理第32页
    2 研究方法第32-38页
        2.1 病例分组第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 治疗方法及疗程第32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1 器材准备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 操作方法第33-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3 疗程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2.3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1 软组织损伤、皮下瘀血第3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2 晕针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3.3 断针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2.4 疗效评判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1 疗效观察指标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4.2 疗效判断标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2.5 统计学处理第37-38页
    3 数据统计第38-47页
        3.1 治疗前研究资料比较第38-41页
        3.2 治疗后研究资料比较第41-47页
    4 研究结果分析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1 疗效分析第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 祛痛效果分析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4.3 功能评分分析第48页
        4.4 脱离病例分析第48-49页
    5 壮医经筋疗法相关讨论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1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施术部位的讨论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机理的讨论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 壮医经筋疗法特点的讨论第50-51页
    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1 存在问题第51页
        6.2 展望第51页
    7 研究的技术关键环节第51-53页
结论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0页
附录第60-65页
缩略词表第65-66页
综述第66-72页
    参考文献第69-72页
致谢第72-73页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73页

论文共7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ARM7嵌入式工业智能化多参数综合测控平台的研究
下一篇:Al、Cd、Hg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DNA损伤效应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