壮医经筋二联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
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引言 | 第9-11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1-30页 |
1 壮医、中医、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11-17页 |
1.1 壮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11-13页 |
1.1.1 病因病机 | 第12-13页 |
1.1.2 证候分型 | 第13页 |
1.2 中医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13-15页 |
1.2.1 病因病机 | 第13-15页 |
1.2.2 证候分型 | 第15页 |
1.3 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15-17页 |
1.3.1 肩周炎的流行病学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3.2 病因病机 | 第16页 |
1.3.3 病理分期 | 第16-17页 |
2 壮医、中医及现代医学对肩周炎的治疗 | 第17-22页 |
2.1 壮医药治疗 | 第17-18页 |
2.2 中医药治疗 | 第18-20页 |
2.3 现代医学主要治疗方法 | 第20-22页 |
2.4 相关疗法的总结与展望 | 第22页 |
3 壮医经筋疗法 | 第22-30页 |
3.1 经筋病的病因病机 | 第22-23页 |
3.2 经筋病病理机制 | 第23-24页 |
3.2.1“四维相代”观念 | 第23页 |
3.2.2 经筋病灶特点 | 第23-24页 |
3.3 壮医经筋疗法对肩周炎的认识 | 第24-28页 |
3.3.1 肩部常见病灶 | 第24-25页 |
3.3.2 肩部相关经筋的循行分布 | 第25-28页 |
3.4 壮医经筋二联术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临床研究 | 第30-53页 |
1 临床资料 | 第30-32页 |
1.1 研究对象来源 | 第30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30-31页 |
1.2.1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30页 |
1.2.2 壮医诊断标准 | 第30-31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31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31页 |
1.5 剔除标准 | 第31页 |
1.6 病例脱落 | 第31-32页 |
1.6.1 脱落后的处理 | 第32页 |
2 研究方法 | 第32-38页 |
2.1 病例分组 | 第32页 |
2.2 治疗方法及疗程 | 第32-35页 |
2.2.1 器材准备 | 第32-33页 |
2.2.2 操作方法 | 第33-35页 |
2.2.3 疗程 | 第35页 |
2.3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| 第35-36页 |
2.3.1 软组织损伤、皮下瘀血 | 第35页 |
2.3.2 晕针 | 第35-36页 |
2.3.3 断针 | 第36页 |
2.4 疗效评判 | 第36-37页 |
2.4.1 疗效观察指标 | 第36-37页 |
2.4.2 疗效判断标准 | 第37页 |
2.5 统计学处理 | 第37-38页 |
3 数据统计 | 第38-47页 |
3.1 治疗前研究资料比较 | 第38-41页 |
3.2 治疗后研究资料比较 | 第41-47页 |
4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1 疗效分析 | 第47页 |
4.2 祛痛效果分析 | 第47-48页 |
4.3 功能评分分析 | 第48页 |
4.4 脱离病例分析 | 第48-49页 |
5 壮医经筋疗法相关讨论 | 第49-51页 |
5.1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肩周炎施术部位的讨论 | 第49页 |
5.2 壮医经筋疗法治疗机理的讨论 | 第49-50页 |
5.3 壮医经筋疗法特点的讨论 | 第50-51页 |
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51页 |
6.1 存在问题 | 第51页 |
6.2 展望 | 第51页 |
7 研究的技术关键环节 | 第51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附录 | 第60-65页 |
缩略词表 | 第65-66页 |
综述 | 第66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2页 |
致谢 | 第72-73页 |
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| 第7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