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报告文学论文

前四史论赞文体艺术及其文化内涵

中文摘要第1-7页
英文摘要第7-9页
引言第9-10页
第一章 前四史论赞文体及其文化内涵第10-36页
 第一节 “史”的职责与史书论赞的缘起第10-20页
 第二节 历代对“论赞”的文体学归类第20-23页
 第三节 前四史论赞文体演变的时代文化内涵第23-36页
第二章 前四史论赞中的天官意识第36-71页
 第一节 司马迁之前“天道”的内涵及史官的思维方式第36-43页
  一、 司马迁之前的“天道”内涵第36-39页
  二、 司马迁之前的史官思维方式第39-43页
 第二节 《史记》论赞表现的天道意识第43-54页
  一、 《史记》论赞中“天”的内涵第44-46页
  二、 司马迁对天人关系的认识第46-48页
  三、 “究天人之际”与《史记》写作目的第48-54页
 第三节 《汉书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论赞表现的天道意识第54-65页
  一、 班固的天道观第54-58页
  二、 陈寿的天道观第58-61页
  三、 范晔的天道观第61-65页
 第四节 前四史论赞天官意识变迁的文化内涵第65-71页
第三章 多维视野下的前四史论赞思想研究第71-130页
 第一节 《史记》论赞凸显的思想立场与价值取向第71-90页
  一、 司马迁视域中的孔子第71-75页
  二、 司马迁视域中的六经第75-78页
  三、 《史记》论赞显示的价值取向第78-90页
 第二节 《汉书》论赞与儒家思想第90-99页
 第三节 多维视野下的《三国志》论赞思想第99-110页
  一、 《三国志》论赞蕴涵的儒家思想第99-102页
  二、 《三国志》论赞价值取向的丰富性第102-106页
  三、 兼容儒家和其它价值取向的原因第106-110页
 第四节 多维视野下的范晔《后汉书》论赞思想第110-125页
  一、 《后汉书》论赞蕴涵的儒家思想第110-113页
  二、 《后汉书》论赞多元的价值取向第113-119页
  三、 《后汉书》论赞多元价值取向的成因第119-125页
 结 语第125-130页
第四章 前四史论赞文学艺术研究(上)-- 以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传承变迁为视角第130-161页
 第一节 《春秋》“微言大义”的艺术表现第130-134页
 第二节 《史记》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渊承与创新第134-150页
  一、 传承方式的改变与发展第135-138页
  二、 对《春秋》三种表达方式的发展第138-144页
  三、 变换叙述口吻以传达“微意”第144-147页
  四、 以丰富的修辞手段传达“微意”第147-150页
 第三节 《汉书》、《三国志》、《后汉书》论赞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继承与发展第150-158页
  一、 《汉书》论赞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继承与发展第150-153页
  二、 《三国志》论赞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继承与发展第153-156页
  三、 《后汉书》论赞对“《春秋》笔法”的继承与发展第156-158页
 结 语第158-161页
第五章 前四史论赞文学艺术研究(下)-- 以艺术个性的体现为视角第161-210页
 第一节 古代及当代文学影响下的前四史论赞及其表现第161-199页
  一、 史与文的关系第161-163页
  二、 古代及当代文学影响下的《史记》论赞及其表现第163-176页
  三、 古代及当代文学影响下的《汉书》论赞及其表现第176-183页
  四、 古代及当代文学影响下的《三国志》论赞及其表现第183-188页
  五、 古代及当代文学影响下的《后汉书》论赞及其表现第188-199页
 第二节 前四史作者艺术个性比较第199-210页
  一、 以刘勰的分类标准看前四史作者的艺术个性第200-201页
  二、 从作品呈现的主、客观色彩视其艺术个性第201-205页
  三、 从前四史论赞对古今文学的继承、发展察其艺术个性第205-210页
余论:前四史论赞对古代诸文体的影响第210-222页
 一、 后来史书论赞的影响第210-215页
 二、 对有韵之文的影响第215-218页
 三、 对古代小说的影响第218-219页
 四、 对散文的影响第219-222页
参考文献第222-227页
后记第227-228页

论文共228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试论实践存在论的美学思考方式
下一篇:骨髓干细胞在小鼠急性肾小管坏死修复中的作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