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言 | 第1页 |
第一章 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含义与历史考察 | 第12-19页 |
第一节 自然人破产的含义 | 第12-13页 |
第二节 自然人破产制度的形成 | 第13-15页 |
第三节 自然人破产制度的演进 | 第15-18页 |
一、 商人破产主义模式 | 第15-16页 |
二、 一般破产主义模式 | 第16-17页 |
三、 折衷主义模式 | 第17-18页 |
四、 三种模式之区别 | 第18页 |
小结 | 第18-19页 |
第二章 自然人破产能力及破产原因的比较 | 第19-28页 |
第一节 美国的自然人破产能力与破产原因 | 第20-22页 |
一、 美国自然人破产制度概况 | 第20-21页 |
二、 美国自然人破产能力 | 第21页 |
三、 美国自然人破产原因 | 第21-22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的自然人破产能力与破产原因 | 第22-26页 |
一、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制度概况 | 第23页 |
二、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能力 | 第23-24页 |
三、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原因 | 第24-26页 |
第三节 日本的自然人破产能力与破产原因 | 第26-27页 |
一、日本自然人破产制度概况 | 第26页 |
二、日本自然人破产能力 | 第26-27页 |
三、日本自然人破产原因 | 第27页 |
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自然人破产财产范围的比较 | 第28-31页 |
第一节 美国自然人破产财产的范围 | 第29-30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财产的范围 | 第30页 |
第三节 日本自然人破产财产的范围 | 第30-31页 |
小结 | 第31页 |
第四章 和解制度的比较 | 第31-40页 |
第一节 美国自然人破产和解制度 | 第32-36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和解制度 | 第36-38页 |
第三节 日本自然人破产和解制度 | 第38-39页 |
小结 | 第39-40页 |
第五章 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的比较 | 第40-49页 |
第一节 美国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 | 第43-45页 |
第二节 澳大利亚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 | 第45-49页 |
第三节 日本自然人破产免责制度 | 第48-49页 |
小结 | 第49页 |
第六章 各国自然人破产制度的趋同性研究 | 第49-62页 |
一 由破产有罪向破产无罪转化 | 第49-50页 |
二 由破产不免责向破产免责转化 | 第50-51页 |
三 由清算型破产向预防型破产转化 | 第51-52页 |
四 由非自愿型破产向自愿型破产转化 | 第52-54页 |
五 由商人破产向一般破产转化 | 第54-55页 |
六 由单纯保护债权人利益向保护债权人与债务人利益并重转化 | 第55-56页 |
七 由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个体利益转向维护社会利益 | 第56-57页 |
小结 | 第57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