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西宗派研究
绪论:《江西宗派图》的写定与江西宗派 | 第1-34页 |
第一节 《宗派图》写作年代辨正 | 第16-23页 |
一、“少时戏作”和绍兴三年说 | 第17-18页 |
二、少时戏作说优于绍兴三年说 | 第18-21页 |
三、本文推论 | 第21-23页 |
第二节 江西宗派释名 | 第23-29页 |
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| 第29-34页 |
第一章 文学盛世下的阴影 | 第34-56页 |
第一节 从新旧党争到元祐党禁 | 第34-45页 |
一、新旧党争 | 第35-41页 |
二、元祐党禁 | 第41-42页 |
三、宋型文化的痼疾 | 第42-45页 |
第二节 文字转型的呼声 | 第45-56页 |
一、文字狱的警示 | 第45-50页 |
二、元祐体诗歌的转向 | 第50-53页 |
三、新文学时代的历史、文化背景 | 第53-56页 |
第二章 江西诗宗——黄庭坚 | 第56-92页 |
第一节 典范的建立 | 第56-75页 |
一、文化人格 | 第56-67页 |
二、诗学范式 | 第67-75页 |
第二节 师承与传授 | 第75-85页 |
一、独自参悟、东坡印证 | 第76-81页 |
二、诗学传承的勾勒 | 第81-83页 |
三、师友渊源的指示 | 第83-85页 |
第三节 山谷家法 | 第85-92页 |
一、治心养气,得之心地 | 第85-87页 |
二、熟参前作,自为主出 | 第87-89页 |
三、经由法度,到达自由 | 第89-92页 |
第三章 江西宗派群体特征 | 第92-134页 |
第一节 蛰伏:出处的选择 | 第92-98页 |
第二节 坚持:斯文的承传 | 第98-117页 |
一、理学渊源——“诗人而入学派” | 第98-103页 |
二、佛学修养——“精于一而万事毕” | 第103-112页 |
三、诗学传承——“知味者当能别之” | 第112-117页 |
第三节 团结:群体的力量 | 第117-134页 |
一、同声相应——地域型小群体的出现 | 第118-120页 |
二、同气相求——宗派型大群体的确立 | 第120-124页 |
三、标志性唱和事件 | 第124-134页 |
第四章 陈师道 | 第134-159页 |
第一节 生平:窘困生涯的承担 | 第134-138页 |
第二节 诗歌渊源及特色 | 第138-148页 |
一、师黄与学杜 | 第138-144页 |
二、苦吟诗人的文字境界 | 第144-148页 |
第三节 后山句法 | 第148-159页 |
一、章法——缩地法 | 第148-150页 |
二、句式——造句法 | 第150-159页 |
第五章 山谷四甥 | 第159-187页 |
第一节 洪朋 | 第159-167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59-162页 |
二、摆脱、超脱和解脱的主题 | 第162-165页 |
三、尚未脱尽的模拟 | 第165-167页 |
第二节 洪刍 | 第167-173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67-170页 |
二、初启江西恶调 | 第170-173页 |
第三节 洪炎 | 第173-178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73-176页 |
二、人生境遇的晤证 | 第176-178页 |
第四节 徐俯 | 第178-187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78-181页 |
二、悟入与中的 | 第181-184页 |
三、法度与情韵 | 第184-187页 |
第六章 临川四友 | 第187-208页 |
第一节 谢逸 | 第187-191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87-189页 |
二、古诗高手 | 第189-191页 |
第二节 汪革 | 第191-195页 |
第三节 饶节 | 第195-204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195-199页 |
二、木上座与管城公——诗禅相通的合理性认同 | 第199-201页 |
三、“举似云门第二关”——为僧后诗更高 | 第201-204页 |
第四节 谢薖 | 第204-208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205-206页 |
二、重意诗歌的情致偏枯 | 第206-208页 |
第七章 南康诗人 | 第208-223页 |
第一节 李彭 | 第208-218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208-211页 |
二、高格与妙理的底蕴 | 第211-213页 |
三、诗画相通的审美认同 | 第213-215页 |
四、平夷、奇崛相济的诗风 | 第215-218页 |
第二节 祖可 | 第218-220页 |
第三节 善权 | 第220-223页 |
第八章 淮南诗人 | 第223-236页 |
第一节 潘大临、潘大观 | 第223-229页 |
一、二潘生平 | 第223-227页 |
二、潘大临诗歌:意与力的失衡 | 第227-229页 |
第二节 何顒 | 第229-232页 |
第三节 林敏功、林敏修 | 第232-236页 |
第九章 开封诗人及其他 | 第236-263页 |
第一节 王直方 | 第236-242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236-240页 |
二、诗话:述而不作的正确定位 | 第240-241页 |
三、诗歌:“虽不熟,亦有格” | 第241-242页 |
第二节 晁冲之 | 第242-250页 |
一、生平简述 | 第243-248页 |
二、诗歌:“意度沉阔,气力宽馀” | 第248-250页 |
第三节 江端本 | 第250-252页 |
第四节 李錞 | 第252-254页 |
第五节 夏倪 | 第254-257页 |
第六节 杨符 | 第257-259页 |
第七节 高荷 | 第259-263页 |
第十章 韩驹 | 第263-279页 |
第一节 生平:“三黜本因元祐学” | 第263-267页 |
第二节 诗论:江西宗派诗论的重要建树 | 第267-272页 |
第三节 诗歌:行针布线的高手 | 第272-276页 |
第四节 余论:“官样文章”的考察 | 第276-279页 |
第十一章 吕本中 | 第279-304页 |
第一节 生平:中原文献的渊薮 | 第279-285页 |
第二节 理学家修养与诗人活法 | 第285-294页 |
一、理学修养的渗透 | 第285-288页 |
二、文学本体的立场 | 第288-290页 |
三、诗统说的提出 | 第290-294页 |
第三节 诗歌的分期评述 | 第294-304页 |
一、崇宁末、大观初诗歌 | 第294-296页 |
二、大观后期至宣和末诗歌 | 第296-297页 |
三、围城及乱离中(靖康、建炎年间)诗歌 | 第297-300页 |
四、晚年(绍兴时期)诗歌 | 第300-304页 |
结语 | 第304-30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7-320页 |
声明 | 第320页 |
就读期间撰写论文情况 | 第320-321页 |
后记 | 第32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