转座子Ds的水稻转化及其在杂交后代中的跳跃分析
致谢 | 第1-6页 |
中文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2-24页 |
·研究水稻突变体库的意义及概况 | 第12-13页 |
·研究水稻突变体库的意义 | 第12-13页 |
·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| 第13页 |
·突变体库的构建形式 | 第13-15页 |
·理化诱变 | 第13页 |
·T-DNA插入标签法 | 第13-14页 |
·转座子标签法 | 第14-15页 |
·逆转座子标签法 | 第15页 |
·Ac/Ds转座子系统作为插入序列标签的研究进展 | 第15-19页 |
·玉米转座子Ac/Ds简介 | 第15页 |
·Ac/Ds转座子作为插入序列标签的构建形式 | 第15-16页 |
·Ac/Ds转座子在基因组中的插入特点 | 第16-17页 |
·影响Ds转座子跳跃的因素 | 第17页 |
·Ac/Ds转座子跳跃的分析方法 | 第17-18页 |
·Ac/Ds转座子系统在水稻中的应用 | 第18-19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 | 第19-21页 |
·农杆菌及其介导的遗传转化 | 第19-20页 |
·农杆菌转化法构建水稻突变体库的优点 | 第20页 |
·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水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| 第20-21页 |
·激活标签在插入突变库构建中的应用 | 第21页 |
·基因捕获在插入突变库构建中的应用 | 第21-22页 |
·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| 第22-24页 |
第二章 农杆菌介导的Ds因子的水稻转化 | 第24-37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24-28页 |
·植物材料 | 第24页 |
·载体 | 第24-25页 |
·Ds因子的水稻转化 | 第25-26页 |
·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及继代培养 | 第25页 |
·农杆菌的培养 | 第25页 |
·共培养和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 | 第25页 |
·转基因苗的分化 | 第25-26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| 第26-28页 |
·水稻DNA少量提取方法 | 第26-27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| 第27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检测 | 第27-28页 |
·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性筛选 | 第2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28-33页 |
·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 | 第28-29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| 第29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 | 第29-30页 |
·转基因植株的Southern杂交检测 | 第30-31页 |
·转基因植株后代的抗性筛选 | 第31-33页 |
·讨论 | 第33-37页 |
·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系统的优点 | 第33-34页 |
·影响农杆菌转化效率的因素 | 第34-36页 |
·组织培养体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| 第34-35页 |
·农杆菌侵染体系对转化频率的影响 | 第35-36页 |
·转基因后代的抗性筛选 | 第36-37页 |
第三章 Ds因子的转座活性分析 | 第37-44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37-38页 |
·材料 | 第37页 |
·杂交群体的构建 | 第37页 |
·杂交种F1代的抗性分析 | 第37页 |
·杂交种F1代苗期的除草剂抗性检测 | 第37-38页 |
·Ds跳跃后空供体位点的PCR扩增及序列分析 | 第38页 |
·GUS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| 第38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38-41页 |
·杂交群体的构建 | 第38-39页 |
·Ds转座活性分析 | 第39-41页 |
·杂交种的GUS染色分析 | 第41页 |
·讨论 | 第41-44页 |
·Ds转座植株的筛选策略 | 第41-42页 |
·影响Ds转座的因素 | 第42页 |
·基因捕获器的作用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突变体的获得及其表型分析 | 第44-50页 |
·材料与方法 | 第44-45页 |
·材料 | 第44页 |
·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| 第44页 |
·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| 第44-45页 |
·光合作用参数Fv/Fm的测定 | 第45页 |
·结果与分析 | 第45-48页 |
·部分突变体的表型分析 | 第45-46页 |
·穗型突变体Ds31-1的表型分析 | 第46-47页 |
·黄叶突变体Ds147的表型分析 | 第47-48页 |
·讨论 | 第48-50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50-5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1-58页 |
附录 | 第58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