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 | 第1页 |
第一部分 对于无权处分行为的历史考察 | 第9-22页 |
一、 处分和处分行为的内涵 | 第9-10页 |
二、 非物权行为立法模式下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历史考察 | 第10-13页 |
(一) 法国模式 | 第10-12页 |
(二) 日本模式 | 第12-13页 |
三、 承认物权行为立法模式下的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历史考察 | 第13-17页 |
(一) 德国模式 | 第13-14页 |
(二) 我国台湾地区 | 第14-17页 |
四、 我国学界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的认识 | 第17-22页 |
(一) 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无效说 | 第17-18页 |
(二) 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未(待)定说 | 第18-20页 |
(三) 关于无权处分行为效力区分说 | 第20-22页 |
(四) 关于处分行为(物权行为)效力(未)待定说 | 第22页 |
第二部分 我国合同法上无权处分行为应该为有效的债权合同 | 第22-36页 |
一、 合同法第51条之再检讨 | 第22-27页 |
二、 无权处分行为在效力上应为有效的债权合同 | 第27-31页 |
三、 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的价值分析 | 第31-35页 |
(一) 合同自由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| 第32-33页 |
(二) 合同正义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| 第33-34页 |
(三) 合同效率与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 | 第34-35页 |
四、 坚持无权处分行为有效的意义 | 第35-36页 |
第三部分 无权处分行为有效对真实权利人与相对人的保护相关问题 | 第36-45页 |
一、 坚持无权处分行为有效对真实权利人的保护问题 | 第36-37页 |
二、 坚持无权处分行为有效对相对人的保护问题 | 第37-38页 |
三、 我国民事法律中的无权处分行为及其责任 | 第38-41页 |
四、 无权处分行为与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 | 第41-45页 |
第四部分 余论与结论 | 第45-49页 |
一、 合同法第51条的缺陷及其成因 | 第45-46页 |
二、 关于追认的问题 | 第46-47页 |
三、 对无权处分行为制度的建构 | 第47-49页 |
参考书目 | 第49-51页 |